在疫情的“压力测试下”,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个显著特征:出口行业具有“韧性”、需求侧恢复慢于供给侧、“数字化生存”导致部分需求永久性减少。
经济增长的下半场,宏观政策要退居次位,让“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同时,宏观政策调整需关注资金的流向,以防止“泡沫”的积累。
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结构性潜能,包括追赶的潜能和新涌现的潜能,应搭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结构性潜能框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结构性潜能,引领全球发展方式的转型。
——刘世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为作者在2020年7月19日召开的2020•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疫情冲击:变局中开新局”平行论坛专场一“经济复苏的前景”上发表的点评内容,经作者审核。
让结构性潜能担当经济复苏下半场的主角
文 | 刘世锦
对外开放应谋划一些更具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在国际上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国内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面对卡脖子、脱钩的压力,要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更大力度、更聪明的方法推动开放,对国际上的某些势力形成有效制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出“三个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这张牌,实际推动很难,但要站上制高点,争取国际博弈的主动权。我国的贸易优势与关税保护没有多大关系,要在全球化的理念和意识形态上、规则制定上走到前面,至少争取道义上的支持,在博弈中处于有利位置,对全球开放发展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