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全球经济形态都可能发生改变,其中,医疗健康领域的洗牌将会是革命性的,尤其是在创新药方面。2020年4月13日,黑石集团就宣布将为RNAi疗法公司Alnylam Pharmaceuticals,Inc.(以下简称Alnylam)提供高达20亿美元的资金,以推动该项新技术的发展,创下了创新药领域获得的最高融资纪录。
众所周知,黑石是目前全球领先的资管集团,以股权、房地产等另类投资见长,但在医疗健康,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上的投入之前是比较少的。但在2020年1月,有关黑石集团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其第一期生命科学基金规模高达34亿美元,且仍在募资中,预计还会增加12亿美元,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基金之一。
由此可见,尽管没有预测到新冠疫情的爆发,但黑石集团等资本早已经注意到了新经济浪潮中创新药的巨大市场。
那么能够让黑石集团心甘情愿砸出20亿美金的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毕竟愿景基金投资大量成长期项目的惨痛经历就在眼前。
这要从199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开始说起,该年度,Phillip Sharp教授因发现断裂基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后,Phillip Sharp联合其他合伙人创办了Alnylam公司,主要研发方向是基因药物、有氧代谢疾病和肝传染病。随着研发的展开,Alnylam发现了一种可降低LDL胆固醇的皮下注射RNAi治疗药物,LDL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和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什么又是RNAi 治疗技术呢?简单说,基因(DNA)要制造出蛋白质,必须借助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单链RNA(核苷酸单链),后来科学家发现RNA双链可以干扰单链RNA,导致单链RNA失去作用,从而不能表达生成蛋白质,于是RNAi治疗就应运而生,意思是通过干扰单链DNA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中i是英文 interfere的首字母。
比如,PCSK9是一种会造成低密度胆固醇升高的蛋白质,利用RNAi药物,可以使编码PCSK9的RNA无法表达生成该蛋白质,那么低密度胆固醇就会降低,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
Alnylam的inclisiran就是依据此原理研发的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RNAi药物,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疗效的同时,还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没有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肝脏或肾脏异常。而且患者只需要每年接受2次皮下注射就可以控制胆固醇水平,目前市面上的同类型药物最多只能控制1个月左右。
除了RNAi 治疗技术,全球创新药领域已经在多个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比如单抗药物,可以结合特定蛋白质,或阻断信号通路,实现杀灭癌细胞等;再比如CAR-T细胞疗法,是给T细胞装个导弹,让T细胞杀灭有特定标记的癌细胞;免疫疗法则是调动免疫细胞杀灭癌细胞,比如PD1就是阻断癌细胞的欺骗路数,让T细胞识别杀灭癌细胞;双抗药物如同一把钥匙开两把锁,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ADC药物是给单抗装上小分子毒药,定向杀灭癌细胞。
面对这些创新基因技术,黑石生命科学全球负责人尼古拉斯·加拉卡托斯(Nicholas Galakatos)博士就表示,“Alnylam的RNAi技术代表了当今药物开发中最有前途的突破之一,与黑石的投资理念完全吻合,黑石生命科学团队将致力于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药品和医疗技术推向市场,为其提供资金、专业知识和运营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国内的VC、PE机构同样也在紧紧关注着创新药的机会。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今,进行过创新药投资的中国VC、PE超200家,投资案例共计85起,投资总额为183.1亿元,多家知名头部VC、PE,市场化母基金都位列其中。
过去二十年,全球生物技术行业飞速发展,海内外已经积累数量众多的华人生物医药科研人才,随着这些人才的归国,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业也开始拥有了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土壤。
此外,港交所针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修订了新的上市规则,研发型创新药企逐步登陆资本市场,也打开了为创新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新冠疫情的蔓延,进一步让大众对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度加大。预计未来,通过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创新治疗方案真正解决病人病痛的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将受到资本的支持与肯定。
当然,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RNAi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就发现的,但即使是Alnylam,也多次在研发产品中出现反复:其RNAi药物治疗的效果曾经远不及预期,药物严重的副反应始终无法克服,使得研发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Alnylam的RNAi药物Revusiran在三期临床上测试失败,造成18名患者死亡,导致Alnylam当时的股价直接腰斩。
直到2018年,Alnylam生产的Patisiran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RNAi药物,对全行业都起到了巨大的提振作用,此后,资本才纷纷瞄准RNAi领域,掀起了今天全球性的投资热潮。
另一个可以为创新药市场受重视的佐证是:2019年生物制药的并购交易超过了过去10年的所有年份,创下了最高交易金额纪录,不包括12月份的交易金额计算在内,2019年的总成交金额达到了3570亿美元。
大型并购交易是交易额破纪录的主力。其中BMS 740亿美元收购新基、艾伯维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安进134亿美元收购新基旗下银屑病药物otezla三项并购的交易额累积就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而价值740亿美元的新基收购案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制药领域并购交易。
构成大量并购的背后推动力是什么呢?
安永于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生物制药并购趋势的年度火力(Firepower)报告显示,促使2019年并购活动打破纪录的四大因素为:大量可供交易使用的现成资金;深化重点领域专业能力的愿望;生命科学领域既有企业的收入增长放缓;美国和欧洲公开市场的重新调整。
抛开必备的资金条件不谈,深化重点领域专业能力、企业营收的增长放缓两大因素驱动了2019年生物医药并购的爆发。有关基因疗法等创新领域受热捧的原因前面已经说明,不再赘述,而安永发现,许多传统医药公司陷入了“严重增长差距”,即公司的销售增长与全行业收入增长之间的差额超过了公司年度平均收入的10%,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传统医疗巨头的增长已经明显放缓,无法通过内生性的发展来取得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创新疗法等专利企业的并购,就成为了这些巨头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种情况仍将继续,普华永道(PWC)于2020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生物制药公司可能会在2020年再度迎来并购交易的好年景,其中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是大型制药公司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对于20-100亿美元这一中等规模的并购,预计将在2020年极其活跃。同时,最具吸引力的并购目标仍是那些专注于新一代癌症和基因疗法的公司。鉴于肿瘤、基因疗法市场的分散性和稀缺性,在202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规模较小的交易。
从尝遍百草的神农,到研习草药的李时珍,人们对于良医神药的向往是由来已久的。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带来的震撼是深刻的,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创新药都会获得海内外不分国家、种族的高度关注,因此,该领域也很有可能成为疫情结束后,率先在资本的推动下,加速驶入超高速赛道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