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认购751倍!一家可能在短期内难盈利的企业,资本市场为何买单?
从发行规模来看,这是港交所生物技术板块改革以来IPO规模最小的新股,但却创下目前2019年超额认购倍数最高的上市纪录。
10月28日,“亚盛医药”在港交所上市。最终定价为每股34.2港元,处于发行期间最高值。
根据香港公开发售初步提呈的数据显示,亚盛医药一举夺下2019年港股新股公司超购榜单第一名,远超目前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
20年解决一个问题:让癌细胞乖乖自杀,好细胞保持不变
亚盛医药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从事开发治疗癌症、HBV(乙肝)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
怎么个创新法?
它的药物研发思路是——细胞凋亡,在这个新机制下找到对抗癌症、乙肝等疾病的新武器。
细胞凋亡,简单地说,就是让癌细胞自杀。
这是与目前人类抗癌药物设计中,非常不同的思路。比如之前的化疗,就是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还有免疫疗法,就是通过增强人体免疫能力,靠增强体内“守卫”的能力,来清除癌细胞。
在癌症治疗中,一种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多一种方法,就多一种治愈的可能。
例如,亚盛医药的核心产品HQP1351就能够解决治疗白血病的“抗癌神药”格列卫的耐药性问题。
但这种让癌细胞自杀的新药研发门槛非常高。如何让癌细胞乖乖自杀,而好的细胞保持不变?这是细胞凋亡研发方向的主要难题。
亚盛医药是国际上较早进行细胞凋亡研发的企业,这个团队围绕这个思路,深耕了20年。
公司目前进行了深度尝试,分别针对 Bcl-2、IAP、MDM2-P53 三个靶点研发药物,这也是细胞凋亡方向主流的三大方向。
目前世界上另一个在三种靶点都有布局的公司只有巨头诺华,后者是世界三大药企之一。亚盛医药是唯一在这个领域与国际巨头和国外前沿药企竞争的国内药企。
2019年,亚盛医药成功入选 20 家 2019ASCO 表现突出企业之一,也是唯二的中国药企 (另一家是信达生物)。
ASCO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的缩写,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肿瘤组织。能入选其中,说明已经站在了医药创新的前沿。
亚盛医药也因此创造了港股生物医药创新股的纪录。
纵观目前已经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制药企业,有做仿制药起家再做仿创结合的传统企业,也有从创立之初就做热门靶点的新兴生物制药企业,但还未有一家真正做创新类小分子研发的本土企业,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选择细胞凋亡路径作为主要研发方向。
亚盛医药填补了这个空白。这使其坐稳港股“原创小分子新药第一股”的地位。
超额认购751倍!短期内难盈利,资本市场为何买单?
其实,亚盛医药还并没有盈利。而且,由于公司目前有28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且大部分都是全球同步进行,巨大的研发投入使其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
以往,国内的生物医药投资上,因为风险大和普通投资人难以看懂,创新药的前景仿佛不如仿制药的利润更有吸引力。
但亚盛医药打破了这一点。
10月25日,亚盛医药发布公告称,获超额认购751倍,成为截至目前的2019港股超购王。
超额认购倍数,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时,投资者实际参与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或债券金额与预先确定发行金额的比率。
超额认购的程度,可反映出公众对该公司发展潜能的信心。
这个信心可能来自于这样几点:亚盛医药已有的研发管线和研发能力,以及巨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市场投资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关键看公司的研发管线。这不仅是判断创新药企投资价值的标尺,也是市场对创新药企定价的核心与基础。
亚盛医药现已对Bcl-2,IAP,MDM2-P53——细胞凋亡药物管线中最常用的三大靶点进行了全面覆盖布局。这也意味着,公司拥有当下全球最全的细胞凋亡药物管线。
弗若斯特沙利文(硅谷的行业咨询和分析公司)统计显示,比如像亚盛医药针对的Bcl-2靶点细胞凋亡药物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17亿美元。
而且,目前各大公司都在推进探索细胞凋亡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所谓联用,就是力图达到1+1>2 的效果。因此,一旦联用方案成功,就意味着细胞凋亡药物的市场空间会进一步变大。
从需求来看,亚盛医药目前面向的癌症、乙肝、衰老相关三个疾病领域的规模,都可用千亿级衡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3,904亿美元。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将在2030年达到998亿美元;全球乙肝治疗药物市场价值在2030年预计将增长到59亿美元;在衰老相关疾病市场也同样巨大。比如,截止目前,全球市场内暂无针对干性AMD有效的治疗方法,2018年全球干性AMD患者数量约1.795亿。
在这些前沿创新领域,尽管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回报将极高。只要产品在全球市场达到几亿美金的销售额,那就基本能够取得国内仿制药企积累十几年的成绩了。
比如像目前唯一上市的细胞凋亡药物——艾伯维的Venetoclax (abt-199),自16年上市,今年已经有6-7亿美元销售额,目前还在快速放量状态。
主导投资了亚盛医药C轮的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曾向媒体表示,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研发出来一个重磅炸弹,无论多贵都不算贵。
资本市场对亚盛医药的信心也来自于对团队的认可。10年前,他们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两次上市,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年市值翻8倍
亚盛医药团队第一次冲击上市在2009年前后。
1986年,杨大俊(亚盛医药董事长)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杨大俊博士前往乔治城大学Lombard癌症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便是在此拉开序幕。
基于一个全新机理的抗肿瘤小分子AT-101的发现,杨大俊于2003年成立了Ascenta Therapeutics(亚生医药)公司。到2005年,已经开始全职创业的杨大俊,与另外两位创始人王少萌和郭明教授在上海张江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
这个研究中心也曾创下纪录。
这个团队开发出两个原创新靶点产品卖给了跨国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在2010年以3.98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赛诺菲,成为当年华尔街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一笔项目转让交易。这两个转让产品就是上海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
亚生医药前后获得的融资金额高达9000万美元,并启动了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计划。
可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这些努力戛然而止。
这一年,腹背受敌的亚生医药美国公司决定关闭上海研发中心,关键时刻三位创始人接手了上海研发中心,于是由“生”到“盛”,便有了今天的亚盛医药。
置之死地而后生。
2010年2月,亚盛医药获得三生制药投资的300万美元,此为转机。随后,亚盛医药的技术创新逐渐被外界知晓,2015年获得9600万A轮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标的。并在一年后市值就翻了8倍,完成5亿元B轮融资。至今亚盛医药累计先后获得超过16亿人民币的融资。
10年后,亚盛科技实现了上市。产品商业落地也在快速推进中。“公司首款药物最快在两年内推向市场,HQP1351预计将于2021年进行商业化。”在亚盛医药IPO发布会上,杨大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