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做相对企业比较容易,赚钱也比较容易,投资也比较容易,投资个房子类似这些很容易赚钱,但是以后就会非常的难,非常的高门槛。
这些趋势相对比较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有感觉,不像一些真实的可触摸的东西。这些比较理念的东西可能属于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但这次疫情让我们很多客户亲身感受到了。
例如保险保障确实重要;例如家企分开确实重要,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把家庭的财富跟企业的风险、债务等等分开;全球资产配置确实重要;投资于新技术、新模式确实重要;自己的企业需要有数字化这条腿等等。
其实这些事情平常大家不知道吗?也可能都知道。比如像锻炼,大家都知道那是有用的。那大家做吗?有的做,有的不做。做了,就受益了,早做早受益,当然还有做得对或者做得不对的区别。
我就总把中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启蒙、投资者教育比作一个锻炼。一开始你决定要不要去锻炼是第一步,相比起不锻炼、宅着,那都要好很多,可以出去走一走,可以到健身房里跑一跑,举举哑铃等。第二步,就要有专业知识,比如还要练练你的小肌肉,这些你一开始也不知道,但是下一步就需要非常专业地去做。
从金融来讲,下一个阶段就是大家要有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意识,并且要跟专业的健身教练、专业的机构一起去搞,这才能够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结果。
所以,越往后走,越是要专业为王,越是要特色化为王,越不是那种泛泛的,越不是那种飘的、非常浅的。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最终有所价值,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能够有意义,那一定是具备了别人所没有的独特的专业技能,而这样的独特的专业技能是需要非常深度的学习、深度的思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够达到的。
一些飘、一些喧嚣等等,是容易的选择,是随大流、随波逐流的选择;而真正的专业、真正的差异化是有意为之的,而且往往小众的选择,但它是正确的选择。
有一个我总举的在投资方面的例子。我家住在中关村那边,如果我早上7点出来,7点35分就能到公司;如果我7点一刻出来,8点30分也到不了公司。就差这出发的一刻钟,但最终带来了近一个小时的不同。我就问,为什么就不能早15分钟出来呢?
如果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或者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择业,到底你做什么选择呢?随大流就是7点一刻,7点半出来,8点半、9点还堵在车河里面;但与众不同的人就在7点出来,7:35已经开启了美好的一天。就是这个样子——这15分钟早起来,决定了很多很多的不同。
巴菲特把自己怎么做都公之于众,那难道大家都成巴菲特了吗?巴菲特说不会的,就像《慢慢致富》那本书说的,巴菲特说没有人愿意慢慢致富。但他就是慢慢致富,他绝大部分财富都是自己50多岁以后创造的,不是40多岁、30多岁、20多岁。
本文整理自唐宁在宜信14周年庆期间接受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