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心推荐 对于不少中国留学生来说,拿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还需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尽管中国留学生仍是美国留学生的最大群体,但中国学生辍学率却也居高不下。这背后到底出了怎样的问题?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文|周滢滢 最近,2023美国《Open Doors门户开放报告》最新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尽管比去年略有下降(减少0.2%),但仍然是美国留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7.4%。 美国全国学历认证中心发布的《读完大学》显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本科退学率高达25%。与此同时,教育咨询公司WholeRen发布的《2023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统计,被劝退的中国学生中有70%是本科生,其中过半数就读于全美排名前50的学校。 数据背后,求学于大洋彼岸的学子们,究竟在经历怎样的挣扎? 美国雪城大学社会学教授马颖毅,一直在做关于跨文化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她在《雄心勃勃与忧心忡忡:中国大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成功与挣扎》一书里,将中国留美学生的状态描述为“志向和焦虑并存”。 图源:Pixabay 他们深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美国大学博雅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交流思想和促进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理解的关键工具。可是,很多学生表示,“我在课堂上不怎么说话,我的中国同学也不怎么说话。我觉得每个人都在等待其他人发言。” 通过深度访谈,马颖毅发现,中国学生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寻求澄清或提问,更不要说在课堂上发起讨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完美主义”倾向。 她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容易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出过度关注和敏感,担心自己的发言和提问显得“不够聪明”。 “我必须不断思考要问什么,因为我不想提出愚蠢的问题,我想问有价值有思想的问题。因此,我要比美国同学花更多的时间来反应和思考。我也知道,课堂发言对我的成绩很重要,所以我的压力很大。” “课堂上,当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时,我的美国同学经常能自发地作出反应。但是我经常是在心里‘草拟回应’,当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准备好的时候,话题已经转移到下一个了。所以我一直在筋疲力地努力追赶,始终无法加入谈话。” 过多的内心戏,恰恰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 或许同为华裔,马颖毅教授非常能理解中国孩子,以及整个亚裔群体在美式课堂上的挫败感。她认为这背后,离不开社会文化观念的差异。 《学习的文化基础》这本关于东西方学习差异的书籍就指出,哪怕是在西方长大的东亚移民子女中,也广泛存在“不情愿的说话者”现象。这背后是 “行胜于言””三思而后行”“知者非言也”等影响深远的传统价值观的传递。 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对沟通和演讲技巧的重视程度,也截然不同。 很多学生在出国之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应对竞争烈的标准化考试(包括留学申请所需要的标化考试),使学生成为了沉默且焦虑的学习者。 因为口语交流,在标化考试中所占比例极小,也就不可能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优先事项。到目前为止,陈述和辩论式学习,依然很少被纳入中小学的标准课程当中。 此外,在标准化考试背景下,中国学生也被教导习惯于给出正确的标准答案,这一思维惯性一旦形成,也就迁移到课堂讨论当中。 相比之下,西方学习更强调沟通、表达和辩论,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 比如,在美国学校,演讲训练一直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美国学生就会参与讨论和个人陈述;从中学开始,学校经常有辩论队,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级别的辩论比赛。 当然,这些荣誉也有助于赢得大学招生官的芳心,属于升学竞争中的一部分。 不过,马颖毅也发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相较于在大群体中发言,他们更倾向于在小团体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果在发言前有几分钟时间做准备,他们的焦虑感也会大大降低。 不过,在语言之外,美国校园的一大特色——派对文化,也阻碍了中国留学生的融入。 马颖毅发现,她访谈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对美国校园里的派对文化感到不适应、甚至害怕。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工作生活十多年,她深知,美国校园里的社交圈,往往充斥着过度的聚会和饮酒,这也是美国学生所热衷的派对文化。 “美国大学生非常重要的社交娱乐方式是周末聚会,聚会上很多人都要喝酒,同时玩一些喝酒游戏,比如,在一个啤酒瓶上放个乒乓球,大家一起吹,球击中了谁,谁就喝酒。很多中国孩子没办法加入其中,也觉得喝酒游戏难以忍受。” 有一位中国学生告诉马颖毅,她曾参加过几次类似的聚会,发现每个人都在喝酒,甚至有人吸大麻。这让她感到难以接受,非常反感。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为了避免这样的场面,更愿意待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的娱乐很简单,“可能就是大家一起吃饭,去KTV唱歌,女孩逛街,男孩打游戏”。 马颖毅将这称为中国学生的“自我保护性隔离”,这并非中国学生的初衷,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久而久之,很多中国学生会发现,自己虽然在留学,却是被排除在美国校园社交圈之外的边缘群体。 接触多元文化,交到更多美国朋友,这本来是他们出国留学的目的之一,包括他们的父母也会认为,“不交美国朋友的话,你英语都还不如出国以前”。 但是,这一雄心勃勃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很快受挫。中国学生会发现,因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想要和看似热情、合群的美国人,形成亲密、温暖的友谊,并没有那么容易。 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落差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留学状态和满意度,包括学习、社交、日常生活的适应。 不过,马颖毅还观察到,也有一些学生则是在亲历文化差异后,主动寻求“回归”。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英语说得非常好,性格外向,也有很多美国朋友,大家都以为他是在美国长大的ABC。但当他真正融入美国学生圈子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享受多元文化,反而更乐意在中国同伴群体中寻求安慰和支持。 于是,他又回到了中国人的圈子,在中国留学生群体里承担领导职务,主持春晚。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回归,出去转了一圈,想象破碎,再回来。”马颍毅表示,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回归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尽管他表面上又回到中国学生当中,但他出来看过了、交往过了、感受过了不一样的世界,那和他当初没有走出去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希望,很多学生都能在出国留学前有一个相应的“文化工具箱”,它不仅仅是英语水平,还应该包括对美国派对文化的心理准备,以及跨文化交往技巧,比如怎样开始一场谈话、如何让谈话进行下去、如何适宜地互动等。 这些都能让中国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社交圈里,感到更舒适和自信,游刃有余地做出选择。图源:pexels
图源:pexels
图源:pexels
图源:Pixabay
图源:pexels
马颖毅还提醒我们,要关注中国学生更为“前置”的焦虑和挣扎——很大程度上,这种矛盾心理其实在出国前就已经形成,体现在申请大学、选专业、乃至求学规划的全过程。
1. 洋应试VS国际教育
爬藤竞赛和冲击Top30、Top50名校的竞争压力,让很多学生即使在国际教育体系里,也难逃“洋应试”的裹挟。
比起中国高考,美国大学入学标准中难以捉摸的“游戏规则”,让很多中国家庭乃至学校认为,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仍然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些外籍教师就震惊于,很多中国学生居然不惜逃课来参加课外托福培训和SAT补习班。
与此同时,中国学生的内心,却又充满挣扎。
马颍毅教授曾采访国内一所中学的国际部,这所学校虽然有模拟联合国等课外活动,也会在辩论赛上讨论包括艾滋病问题、世界各地女童教育等国际议题,但是学生们依然觉得,自己所接受的国际教育并不满整。
“虽然我们是在国际部,但是我们没有太多课程是关于国际问题的。绝大多数课程是自然科学和数学,或者商业和经济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选择很少。”
换句话说,中国学生在忙于应试的同时,却也向往更全面的国际教育、全人教育。
2.功利取向VS兴趣取向
在留学申请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个人陈述、推荐信和课外活动中,尽可能展现自己的天赋、兴趣、个性,彰显自己的独特灵魂。
但讽刺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未来想要做什么,其实感到很迷茫。因为在长久以来,以考试成绩为单一取向的价值观念,已经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专业选择,会更倾向于选一个热门好就业的专业,在STEM领域扎堆。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和方向,只能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做出从众的选择。
图源:pexels
对于想要留美工作和发展,或者以此为过渡跳板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选择还要进一步受限。他们必须提早考虑,什么专业更容易在美国找工作、能否申请3年OPT等现实问题。
至于个人兴趣?后面再说吧。
3.个人主义VS 集体主义
很多学生在美国,最常听到的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you are your own person”(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你要找自己的长板,不要去跟别人比短板。
马颍毅教授发现,与美国学生的“个人主义”相比,中国学生依然有浓厚的“集体主义”倾向,哪怕是在国际教育体系中成长的孩子。
毕竟,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中,中国学生更容易活在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期待里,缺乏自己内在的评价系统。
当然,重塑内在评价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必然伴随内心冲突和矛盾。
作为一名华裔社会学教授,马颍毅教授的观察,还带有一层社会学的视角。“想要理解中国留学生的内心挣扎,就要理解他们背后的中国社会。”
她表示,如今,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富裕群体中,获得西方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家庭战略。这背后野心和焦虑的双重性,其实根植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中上层阶级家庭的愿望,他们希望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将其传给下一代。
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正是一种志向和焦虑并存的状态,它也是这一代留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变化这么大,各个阶层的人都感受到很多变化,很多人实现了富裕,也有很大的抱负和野心。
人们视野开阔,收入增加的同时,也总在担心自己错失了什么机会。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获得国际视野、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竞争。
背负着整个家族的期待和目光,在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留学生群体还将继续经历着自己的成功与挣扎。
她希望这些内心冲突,以及背后的原因,至少被看到。
01 #实习机构:IDG资本(纽约) 两个月实习工作,包含市场调研、对初创公司的尽职调查以及财务分析等。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战”上升时期,我也参与了对此的调查、总结及分析,加深了我对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其影响力的体会。 王同学|普林斯顿大学 运筹学 02 #实习机构:昆仲资本 在实习中收到布置给我有挑战性的任务:了解像metaverse元宇宙这样新兴的行业。我需要去做行业调研,通过跟新项目的接触,自己收集一手数据,做出完整报告把它呈现出来。 周同学|芝加哥大学经济和计算与应用数学 03 #实习机构:创世伙伴资本 对于未来,我的规划还是在金融领域。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在实践方面,通过传承学院在创世伙伴资本的实习经历对我收获非常大,学会全面衡量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徐同学|耶鲁大学全球商业与社会管理学 04 #实习机构:元生创投 实习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苏州生物医药大会,见识到了多位药学院院长,海归博士科学家们,百Biotec公司CEO们,各大资本高层,还有6位院士,都是学界商界业界顶级专家,让我眼界大开。 徐同学|波士顿大学 商业分析 05 #实习机构:小红书(美国) 传承中心老师推荐的实习岗位非常适合我,量身定制,内推效率高,过程中遇到疑问还有老师指导,非常安心! 王同学|南加州大学 传播学 06 #实习机构:青山资本 整理会议纪要发给投资人做参考的时候,要提取最精要的信息。不同会议有不同的投资领域,不同的专业人士参加,不同的专业名词,包括不同的企业,需要我快速牢记、搜索、整理,取其精华。这是自我练习的过程,相比第一天,我第五天做的会议纪要更为简明易懂。 孔同学|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 07 #实习机构:蓝剑航天 实习让我想法改变很多,主要是认知上的改变,可以说对行业的理解,对专业的理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外行到了内行,对我未来申请硕士或者博士的方向,都非常有参考和借鉴。 成同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航空航天 08 #实习机构:铁狮门 找第一份实习就是通过传承中心,当时准备简历很头疼,因为没有内容可以写。后来我申请到了实习,又参加了商赛等活动,认识了更多的人,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现在简历非常丰富,要开始筛选内容了。传承中心陪伴了我很多的成长。 黄同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管理学 09 #实习机构:杭州博物馆 在个人学业和求职途径上始终陪伴,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我都可以咨询传承中心的老师,她们会及时准确告诉我解决办法,所以我不会有毫无准备、六神无主的感觉,安全感稳稳,心里有一个保障。 赵同学|爱丁堡大学 艺术史理论与陈列 10 #实习机构:同犇投资 我申请某知名证券公司的暑期实习,拿到了研究所海外策略实习生Offer,面试官问的正是我之前在同犇投资时,做投资研究的实习经历。 曲同学|伦敦国王学院 金融学Web3.0风投名企,联合发布人才招募令
欢迎你加入峰瑞,一起发现新变化和新机会
《财经》杂志金融部实习生招募,欢迎你的加入
商道融绿招募实习生,共同见证ESG投资浪潮
耶鲁北京中心招募实习生,快来这里“兔”飞猛进
全球化智库(CCG)实习机会,欢迎申请
如是金融研究院、燕缘创投,有转正机会
未来论坛实习,欢迎热爱科学的你
偏爱主动者的成长盲盒,来真格开启无限可能
医疗AI领头羊,世界领先的智慧医疗健康科技平台数坤科技招募算法实习生
想深入Web3/AIGC赛道,就来未可知&QAQ实习吧
九合「U-star」这可能是今年VC圈留用比例最高的实习计划之一
快来《哈佛商业评论》实习,全球商界“管理圣经”欢迎你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徐远观察,重磅实习机会上新
全球创投工厂Antler 招募,重磅实习机会上新
秋招季|DDI校招燃力开启,解锁咨询奥秘
「重磅推荐」真格基金2023秋季联合校招启动
实习机会上新|创世伙伴CCV、元生创投、朴道资本、燕缘创投
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志愿者招募
中国生物产业投资论坛志愿者招募!6.10@武汉
第六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志愿者招募开启
「2023 二十国集团创业圆桌对话」志愿者招募,10月@苏州
志愿者招募丨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亚太区即将重磅发布
志愿者招募丨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未来健康创业大赛总决赛暨未来健康论坛
志愿者招募丨2023向光年会「ESG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新——ESG生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