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尖叫童年原创作者 白小玄
最近,有部国产剧《隐秘的角落》爆红,豆瓣评分高达9.0。有人说,这部剧揭开了人性到底可以有多恶。
其中,小主角朱朝阳的黑化,更是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
影片里,父亲朱永平带朱朝阳去吃饭,想问他妹妹坠楼时他是否在场。朱朝阳在父亲去洗手间时,发现了他藏在包里的录音笔,知道父亲在怀疑自己,立马抹掉心里的愧疚,和父亲演了一出苦情戏。
朱朝阳在原生家庭里遭遇的种种猜忌和不信任,使得这个孩子心理扭曲,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有个高赞回答说:“我这辈子都不想做小太阳,因为我身边就没有太阳。”
不被家人信任的孩子,会将他的心冰封起来,以阴郁的人生观看待世界,甚至心底生出恶之花。

家里开零售店的邵先生,时常发现钱柜里丢几十元零钱。虽然他没证据,却主观认定是女儿晓珍动的手脚。
某天,父女两人再次因为丢钱发生冲突。父亲一气之下,打了晓珍一顿,并恐吓女儿如果下次再范,就不让她继续念书了,并且逼迫女儿写下对于“偷钱”的忏悔,和下不为例的保证。
晓珍被父亲屈打成招,第二天写下遗书,并从五楼纵身跃下。
“爸妈,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没有偷,我恨你们……”
一朵还未来得及绽放的花苞,因为父亲的猜忌和不信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肯定的语言或行动,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代表的更是人格的尊重,以及精神世界的平视。
不能被听见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逃避和父母的交流,自我怀疑否定;甚至像朱朝阳那样,以伤害他人来寻找排解消极情绪的出口。
父母本来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如果父母以成人的眼光恶意揣测孩子,就仿佛自己生生抽掉了盾,让孩子满心冰冷地摔下深渊。
被父母信任滋养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奇葩说》中的詹青云,因逻辑清晰,善于旁征博引而被观众熟知,但她并不是一个赢在起跑线的孩子。
她小时学习成绩很差,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转学六次,每到新学校,成绩都是垫底。老师曾说她是“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只能上技校。
面对老师的轻视,詹青云的父母鼓励她说:“算命的说了,你到了初一,就会变成年级第一。”而这个预言,最终在她高一时灵验了。
她爱读杂书,父母从来不横加干涉,一到寒暑假,就给她充分的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武侠小说。
她喜欢四驱车,父亲就把客厅的沙发和茶几撤走,专门用来放四驱车跑道。
在她成名之后,父母也没按世俗标准给她定人生目标,允许她去穷游,打辩论,甚至做一名为弱势群体辩护的维权律师。
可以说,她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哈佛女博士和辩论王者,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面对所有外界否定的声音,詹青云的父母用一己之力,给她筑起了爱的城堡,允许她在里面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成长。
在某期《朗读者》中,马伊俐曾经讲起高中的一个故事。父亲在家长会谈时发现自己女儿其他成绩都很优秀,唯独思想品格一栏是“差”。
父亲询问老师原因,老师表示因为“马伊俐和多个男生谈恋爱”。父亲只是坚定地说:“我的女儿我最了解,我还是找校长说吧。”
从此以后,马伊俐一直告诫自己,只有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父亲的这份信任。
旅美学者薛涌认为,教育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并给火焰加柴”。
只要我们找到孩子内心最宝贵的热爱,相信时光的力量,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耐心,他们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开花、结果。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爱和信任,就是所有幸福家庭的基石。
高晓松曾说,孩子都是带着剧本来的,父母不要多打扰。唯有用爱与尊重来喂养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羽翼丰满,终有一天他们会飞向自己心中的理想所在。
信任,无疑是爱和尊重的同义词。要想和孩子无障碍沟通,让他们的心门为我们敞开,就要选择信任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最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父母,要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自己退学的原因。小学时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郑渊洁另辟蹊径,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
老师勒令他改正,当他向父亲哭诉此事时,父亲笑着说,“你的作文很有文采,孩子,我在家教你。”
如果儿时的郑渊洁在父亲面前遭遇的也是一顿臭骂,并且命令他向老师道歉,我们可能就失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童话作家了。
真正高级的教育,都是不着力的;真正伟大的信任,都是无条件的。
孩子想要帮助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洗碗,刚拿起碗,妈妈的声音就开始高八度:“快放下,别把碗摔碎了。”
孩子接受到的信号是“我的妈妈不相信我能做好”。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孩子自我认同的缺失。
我上初二的情人节前夕,突然心血来潮,想去街头卖玫瑰花。
为了积攒启动基金,我向爸爸讲述了我的计划,包括从哪里进货,到哪里扫街,以及钱的用途。
爸爸微笑着同意了。我永远忘不了当自己抹开面子的第一声吆喝,忘不了第一次独立的快乐,更忘不了街头人群里那个远远站着的熟悉的身影。
疼爱孩子是天性,慢慢放手却要学习。在放手的过程中,你会惊喜地收获孩子的成长,而这份收获可能比你期望的还多。

《隐秘的角落》中,周春红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在家长会上,老师反映朱朝阳在学校性格孤僻,周春红不留情面地反驳道:“我儿子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当朱朝阳一脸忐忑地问老师说了啥,周春红说没什么特别的,看似对自己的孩子无限信任。
这种信任却是以爱为名的毒瘤,它存在于周春红自认为的“为了孩子,我可以牺牲一切”,它的交换条件是—— 朱朝阳要绝对顺从母亲,要成绩优异。
当孩子因为小小的谎言暴露,惊慌失措时,我们不要叹息“信错了孩子”。请相信,孩子一定会感激我们的这份信任,修正自己的错误,继续向上奋力生长。《与神对话》中说:爱永远不是由你触及对方多少次来衡量的,而是由你走进对方心里多少次来衡量的。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到我们生命中的天使,他们的生命底色是由父母来定义的。
我们面对孩子时,要放下偏见,敞开心灵去倾听,接纳他们最初的美好,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让他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