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我把6岁儿子送进美国小学,真实遭遇美国教育…

 

本文转载自:这才是美国



大家好,我是洛杉矶的伊格,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今天聊聊真实遭遇的美国教育。

我觉得任何一个有一定历练的成年人都会认同: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甜食,吃了开心但是吃多了胖;比如酒,喝了爽但是酒驾却要人命,等等。

拿中美教育来说吧,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会有各路愤青“站队”,有无脑吹美国的,也有无脑挺国内的。你稍微说的不合他的意了——哪怕是事实——他也会好像尾巴被踩到一样恨不得蹦起来锤你胸口。这会辜负了袁隆平的成果,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不吹不黑理性分析,是我们一贯秉承的态度。

1. 学习的原因

美国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教授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圣雄甘地坐火车的时候,一只凉鞋掉出了车厢。火车继续行驶,当然没办法回去捡了。但是甘地毫不犹豫地脱下了第二只凉鞋,并朝第一只的方向扔去。当同伴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一只凉鞋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但是两只凉鞋肯定会帮到捡到它们的人。

这个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把它当作“慈善行为”的绝妙案例,同时又表达了甘地的重要见解——他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放下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这也能体现出在美式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孩子们在学校里,最值得学习什么?

来美国的这十年来,从留学到工作,美国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Practical(实用的)”。换句话说,就好比课堂上让你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学这个?”

2. 科学的价值

首先美国人从小就重视“STEM”学科,STE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缩写。

以至于辅导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科学”科目时,都不免对课本的设计产生好感,见下图:


厚厚的一本书中含有“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等章节,而细节部分除了概念定义、相关词汇学习之外,右边的学习目标也相当的“实际”:学习实用简单的工具,如温度计和风向标来测量气候状况,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把这样学科的重要性和“英语”“数学”这样的所谓“主课”并列。如果你的孩子在“科学”上的评估考试拿了低分,老师甚至还会跟家长进行严肃的谈话,共同探讨孩子在这门功课上学习的问题。

在我小的时候,国内小学的什么“自然课”或者“美术课”完全就是玩玩的,老师不认真教,家长也不在乎,课下还害怕过多地占用了“语文”或“数学”的时间——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3. 一年级的“社会学”

还有一门课“社会学/社会研究(social study)”也很有意思。有天晚上我在家加班时,听到6岁的儿子在旁边自言自语“社区的概念”、“公民的概念”、“法律的概念”,我过去一看才发现这是“社会学”的课本内容。

第一课首先学到的是“rule(规则)"——举的例子是小朋友在课堂上需要遵循的东西,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打断老师讲话等。

课后习题是“想想如果一个新同学来到我们班级,你要怎样帮助他了解我们的班规?”


然后引申到了“Responsibility(责任)”、“Principal(原则)”、“fair(公平)”等概念就复杂了一些,但是由浅入深,一气呵成,也算容易理解。

随着学期的深入,这门课还会讨论“选举”、“警察”、“市长”引申到“国家”“法律”“民众的权利”以及“我们如何改变世界”的概念和话题,都以一种小孩子可以理解的语句精准叙述,实际、有效。没有任何上升到一定高度并且故作高深的内容。而且这门课和上文提到的“科学”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

要知道这可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

我算知道为什么美国人一聊起时事嘴皮子都那么利索了——童子功来的。

4、学习的激情

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如果不加以利用,简单地拥有大量知识将无济于事”。对于成功的教育者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带你去某些地方”,而不仅仅是为了积累。

这也是我觉得美国和中国之间有巨大差异的地方。下面说的一点事实可能会让人情绪激动:美国更倾向于“天赋教育”或者说是“精英教育”,而中国的国情普遍来说更倾向于把学生在同一个“车间”批量生产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在美国如果你有条件或野心,或者孩子有某方面值得发展的天赋,那么这里的土壤会让一个纸飞机坐火箭起飞。

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广为诟病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美国,却诞生了世界上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像我上文讲的那样,小学就开始讲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知识,并不强迫背诵“99乘法表”,但是最后少数拥有数学、物理、自然科学等天赋的孩子却一路冲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并保留了日后创造学术奇迹最关键的东西——学术激情。

老子搞基础研究,不是为了职称,不是为了地位,不是为了纵横官场,只是因为学校教会我:老子生来就是干这个的,老子喜欢。

5. 精英教育的副作用

当然了,精英教育的副作用就是,如果你不是精英,那么平凡人的话就给你“洗脑”,灌输各种幸福论。让你安安心心地上学、毕业、找份一般的工作,呆在普通中产阶级,一辈子赚着一年几万美金的薪水。

这也就是美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性”越来越差的原因。

近些年许多到过中国的美国人都承认,普通人“咸鱼翻身”的几率,美国已经输给了中国。

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调查数据,标题醒目地写道“美国梦还活着——但是它在中国”。


调查报告显示,两个同样(贫穷)出身的孩子,在美国“咸鱼翻身(收入增长)”的幅度是200%,但是在如今的中国,这个幅度可能是1500%。

当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应试教育”的功劳。

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都不再重要,只要在高考的最后一搏中取胜你就可以抹去之前所有的污点,因为名牌大学录取只看这个成绩。这在提高了优秀学生——注意了这里指优秀学生,而不是书呆子妈宝——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传达了一个“富贵险中求”或者说“大力出奇迹”的社会规则。

只要你拼了,你就能淘汰所有人。

不过无论如何,现如今美国高校的学术能力相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强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是高校导师(教授)的待遇、职称以及“游戏规则”的差异性之外,美国人所秉承的“实用”、“公平”、“完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治学态度可都是从小培养的。

最后总结一下:美国高等教育确实很强,但美国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不过,来美的华人父母普遍做的不错,基础教育结合了中美各自的闪光点,最终数据来看,华人子女在美国上名校,以及收入水平,都高于平均线!
-End -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