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价值,其实早已不用探讨。一方面是看得见的硬件设施,一方面是充电数据网络。新基建的作用,是推一把,把这些价值释放出来。
对于股权投资来说,这二者都是巨大的机会。无论是从前者的绝对数量来看,还是后者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硬件方面,可以做个类比。
石油时代,全球最贵的传统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市值大约为3000亿元(475亿美元)。但它背后的另一个市场就大得多——中石油、中石化,市值都超过1万亿元。可以预见,汽车充电的时代,充电桩生意,就像是“新中石油”。
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条能源补给线是可以被智能化,数据化运营和管理的。
充电桩跟加油站不同,加油完全是一个物理性动作,但充电是一个信息交互的过程。这个背后,有围绕充电桩软件驱动硬件的相关创新,还有车联网、物联网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无论从“新中石油”角度,还是从它背后更大的软件和数字创新角度来看,万亿充电生意面前,特斯拉等一众新能源汽车也都只是小角色。
价值巨大,如何获益?
新基建破解“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难题
对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来说,新基建的作用无疑是破局。
未来,加电会比加油更方便——能源替代的大背景下,这是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目标。
这个目标怎么实现?2018年蔚来汽车上市时,其创始人李斌说的话或许可以概括。
蔚来向用户称,有5种方式可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电力问题:前4种由蔚来解决(包括家用充电桩、换电站、移动充电车、代客加电服务),但最关键的“里程焦虑”解决办法,也是投入最多的,其实是使用国家电网等公司建设的公用充电设施。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其实已经开展多年,却始终困难重重。
难在哪儿?低收益、高成本。
这是自2010年开始到现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体系遇到的问题。
2014年,国家电网把充电桩建设业务,开放给民营企业。这之后参与的数百家民营公司,以及几大电动车制造商,也还是面临这个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一方面,电动车数量少;另一方面,充电桩的利用效率低。
在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之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始终是个关键问题。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需“粮草”先行。如果不能方便、及时充电,解决车主的“里程焦虑”,电动汽车就很难成为主流的选择;可新能源车数量少,又导致充电桩全行业运营效率低。
车企自己建设,力量有限。一方面,即使是毛利最高的特斯拉,早在2017年底在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000个,当时也仍是20辆车:1个充电桩的关系。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订单量,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不足以撬动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充电站。
而且,不同的建设者之间各自为战,也影响了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包括国家电网、上汽在内的生产运营商各自有充电服务APP,在运营商店里搜索“充电”,可以找到数十个APP。而且,大家的数据也还没有与第三方打通。
这种情况下,充电桩使用市场极为分散。首先要想方便、快捷地找到附近可以用的充电桩,就比较困难。总不能把几十个APP都下载和搜索一遍吧。另外,还有数据不准确等等问题。
于是,新基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新基建一方面会加速在充电桩领域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新基建的“新”意味着将提升行业信息数字化水平,包括数据开放融合相关的问题。
之前虽然有国家电网投入建设充电桩,但毕竟没提到国家基建的高度。都是政府投资,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基建向来是算大账,对GDP的拉动都是算总账的思路。因为基建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符合大势的重大决策,将托起长周期的国运。中国每年5亿吨石油消耗,60%依赖进口,其中55%被各类汽车消耗。所以电动化替代石油具有非常大的能源补给战略意义。更不用说电动化背后新旧动能转换的国家发展路线意义。因此,新基建下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不会受一时亏损的影响。
新能源充电设施填补缺口,带来的影响将非常直接。首先,新能源汽车行业与充电设施这一体两面,将互相推动螺旋上升。同时,充电桩行业相关的软硬件结合、数字化、车联网等巨大价值也将被加速开启。
充电桩创新企业为何能持续融到巨资?
新基建之下,让新能源充电桩遍地开花,是国家推动把蛋糕做大。谁能吃到蛋糕?众多创新企业已经涌现。
充电设备市场自不必多说。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700万辆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需要的充电桩数量约1880万台,仅充电设备市场空间约2800亿元。充电桩的加速投资将拉动充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带动相关产业链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
除了设备等生产建设环节的巨大市场需求,在运营方面的创新需求也将给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带来巨大的机会。
“新基建”要推动水平更高的行业信息数字化、更好的用户充电体验,必然需要通过“软件驱动硬件”来实现。
首先,充电桩的运营管理服务,就急需创新企业的加入。
例如,在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方面。
归根结底,即使再大力投入,不可能无限度追求充电桩数量。提升每个充电桩的使用效率是关键。
假设,用户总能最快最准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充电桩,而且不会到了跟前才知道它在维修不能使用。显然,这就能一定程度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
这些方面,例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互联网公司就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
但机会不止属于巨头。
像充电桩的管理和计费方面,也有巨大创新空间。
燃油车通常有固定的补给地点——加油站,但充电汽车并没有类似大型、固定的专用充电区。原因是,新能源车充电所需的时间相对更长。燃油车加油大约只需要数分钟,然而电动车充电需要按照小时计算,比如一台特斯拉从没电到80%电量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因此,新能源车的充电设备往往都安装在停车场甚至是停车位上,边停车边充电。这样的特征就使得新能源车的充电设备更加分散,并分属于不同的管理运营者。那么,如何高效管理和计费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这方面的创新企业价值不菲。
如“美国充电桩运营霸主”ChargePoint。它在2016年就累计经营超过3万个充电设备;2017年,ChargePoint把充电软硬云平台开放,为所有物业提供建站和运营服务。2018年,它在H轮融资活动中融资了2.4亿美元。此次融资活动吸引了来自汽车、能源、金融、风投、公用事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很多投资者。
在国内也有这样软硬件结合的充电运营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已获得多家著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创新不止于此。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5G的加快落地,国内电动汽车的联网化、智能化正在加速到来。车联网与充电设施的匹配融合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例如,用户可以自由设定预警电量,低于百分之多少系统自动提醒充电;根据用户偏好,系统会自动规划、推荐最适合的充电站;充电的过程可以自动进行身份认证、支付等等。
这怎么实现呢?就需要车联网的同时,充电桩设施也能够联网和智能化。
充电桩设施的生产商或运营商做不到吗?很难。
新能源车充电的产业链比较复杂,包括上游的设备端、中游的运营端,以及下游的用户端。各个环节都呈现比较分散的状态。
在设备端,目前全国就有约两百多家充电桩制造商,每一家的制造标准、产品型号都不一样。这意味着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足。
在运营端,目前全国分布着实力不一的大、中、小型运营商,而且这可能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在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景是,每一栋物业或者停车场都有一个小型的充电站。而这也就意味着会出现很多区域性的运营商。让这些分散的区域运营商去对接不同的充电桩制造商、汽车主机厂、分析运营数据?显然不现实。
这时,哪个第三方有能力帮助这些分散的、尤其是小的充电桩运营商去做标准化、数据化运营,提升行业信息化,谁就有机会掀开充电设施联网和车联网联结的巨幕。
此外,从数据角度,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将形成万亿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市场。庞大的市场空间及其带来的信息交互需求,让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也是一个考验。这时谁有能力建立起打通上游(设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端)产业链的数据中心,价值潜力也必将是巨大的。
这些方面,其实都已经有许多创新公司,不一一列举。
新基建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创新需求和价值空间扑面而来,很多创新企业和创投机构已经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