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率并非央行决定。利率归根到底是由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回报率决定的,而资本回报率是由经济的潜在增速决定,因此央行更多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使经济中的资金成本与基本面决定的资本回报率相适应,而不能逆着经济形势来操作。“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并不是大家简单理解的抗住压力、坚决不降息,而是通过改革的手段,提高经济增速和资本回报率,才能阻止利率的下滑趋势。 2、降息未必有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根本上取决于人口、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而货币、财政等需求端的刺激,很难改变经济长期运行的趋势。比如过去十多年,我国轮番刺激经济,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向,反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风险。其他经济体比如日本和欧洲,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经济并未有明显起色。 3、不降息经济更差。不会大水漫灌,并不意味着央行不会降息托底经济。2020年和2021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都面临较大的均值回归压力,是经济基本面回落的重要来源。猪价、房价都不是障碍,毕竟“稳就业”才是一切“稳”的中心。从基本面的角度看,经济难以持续企稳回升,后续货币政策依然会趋于宽松,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利率并非央行决定
我们在之前的专题中已经强调过,利率归根到底是由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回报率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大家在获取资金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考虑的最主要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项目未来会带来多少回报,另一个是带来的回报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只有回报覆盖了资金成本,投资才有利可图,大家才会拿出自己的钱或者借钱去投资。所以资本回报是保障利息支付的最终资金来源,资本回报率高的经济体,能够支撑的利率越高;资本回报率低的经济体,能支撑的利率水平也会越低。
我们利用上市公司数据估算的各经济体的资本回报率,和各自的贷款利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中我们也能发现,虽然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速非常高,但资本回报率并不高,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利率水平没有那么高。
而资本回报率是由经济的潜在增速决定的,人口、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欧洲、日本之所以陷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很大程度上是它们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环境,经济总需求没有那么高,投资回报率偏低。
总结来说,决定利率的变量是资本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又由生产要素决定,所以各国央行看似对利率的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影响其实是内生于经济变化的。通俗的来说就是,央行只能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资本回报率的变化,来被动地调整利率。当经济好的时候,投资的回报也相对较高,能够负担的资金成本也越高,这个时候央行会收紧货币,提高资金成本,以防经济过热。当经济差的时候,投资的回报会下降,能够负担的资金成本也更低,这个时候央行会放松货币,降低资金成本,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所以央行更多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使经济中的资金成本与基本面决定的资本回报率相适应,而不能逆着经济形势来操作。就像2018年我国经济下滑的时候,如果收紧信用、抬高融资成本,那只会让实业的投资更加无利可图,经济下行速度更快。货币政策最终还是会妥协,向经济基本面回归,否则也不会有后续的去杠杆节奏放缓。
从这个角度看,“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并不是大家简单理解的抗住压力、坚决不降息。如果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这个时候不降低资金成本,大家肯定更不愿意去投资,经济会变得更差。所以珍惜利率手段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主要依靠的不是央行,而是“改革”。只有通过改革的手段,提高经济增速和资本回报率,才能阻止利率的下滑趋势,否则央行只能跟着趋势走。
降息未必有用
不降息经济会更差
2020年和2021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都面临较大的均值回归压力,是经济基本面回落的重要来源。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去几年持续透支需求,导致中小城市住房空置率高、房地产估值偏高。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更多来自上一波政策强刺激后“追涨杀跌”的惯性。房地产广义库存已经在回升,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在恶化,土地购置、房价涨幅也在回落,房地产市场正在从“追涨”转向“杀跌”。
从政策表态的定力来看,我们不认为会快速的开启大水漫灌强刺激的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不会降息托底经济,毕竟基本面是“诚实”的,猪价、房价都不是障碍,“稳就业”才是一切“稳”的中心,央行或早或晚都只能跟着基本面走。从基本面的角度看,经济难以持续企稳回升,无非是下行速度快还是慢的问题,后续货币政策依然会趋于宽松,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有一点还是需要澄清一下,大家不要一听降息就说是坏事,就是要大水漫灌走老路的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经济高增长,投资一个项目回报率能够达到20%,收取10%的利息也是赚钱的。现在经济增长慢了,投资回报率假如只有8%了,资金成本难道还要维持在10%吗?显然不应该是这样。所以是否大水漫灌,绝对不是简单的看降不降息,而是看降多少息。
风险提示:贸易问题、政策变动、经济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