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到底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经济上,我们早已互联互通。
5年前“1117号”列车发车
5年前,一辆“1117号”列车出发,5年来,2100多个日夜,北上南下,南下北上,连接香港和内地的千里旅程。
2014年11月17日,是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一个起点。这一天,沪港通正式启动,内地投资者可以在境内买到港股,香港投资者也可以直接买到A股。简而言之,内地投资者可以买到腾讯,香港投资者可以买到茅台。
经过五年运行,沪深港通机制较为成熟,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内地与香港市场相互重组。目前内地投资者持有港股的市值已近万亿港元。
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南向港股通五年累计成交8.748万亿港元,累计9870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交易港股的持股总额持续攀升,从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9995亿港元。
沪深交易所没有公布五周年累计数据。不过,去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沪港通四周年累计成交就已超10万亿元,深港通两年累计成交超过4万亿元。
5年前的一小步,是A股国际化的一大步。当时看似不起眼的“管道”式交易,却为之后的深港通、债券通、ETF通、沪伦通等创造了可能。
事实上,A股之后能够顺利纳入富时罗素和MSCI相关指数,与沪深港通机制的建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上资金带来了什么?
国际三大指数纳入与扩容,又促使外资入场进一步加速,持股规模快速抬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外资持股总规模已经达到1.77万亿元,直逼国内主要投资机构持股水平,外资、公募和险资(股票与基金)已经逐步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外资又被俗称为“北上资金”。
北上资金的进入,为A股带来了长期稳定持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A股散户市的格局。同时外资以长线持有为主,更加看重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因而一些白马蓝筹股得到了北上资金的青睐,估值普遍提升。
此外,北上资金的风格与追涨杀跌的A股散户资金不同,更加看重估值,且交易的纪律性更强。
这无疑优化了A股的投资者结构,也起到了市场镇定器的效果。这几年,白马蓝筹价值股越发受到机构的青睐。
外资还在加码对A股的投资
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投资A股时,外资早就已经在“扫货”了。
外资对A股日益青睐,最新的例子就是美国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不顾政治压力,11月13日决定投资包括中国上市公司在内的国际指数基金。而这一委员会,管理着包括议员、白宫官员和军人在内的550万联邦雇员近6000亿美元退休金。
上周末刚刚公布的三季度持股数据显示,美国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三季度继续增持几只中国基金。今年8月,桥水创始人达里奥喊话建议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他称,“如果你是全球投资经理,忽略现在的中国将会是你职业生涯最大的败笔。”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在11月14日发布的最新投资报告中,用“机会大到不容忽视”来形容中国的投资潜力。报告指出:如果外商投资剔除中国,他们错过的将是这一市场的爆炸性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