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引起了疯狂质疑。
不久前,202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杨安泽发推特称其“极度荒唐的”(“utterly ridiculous”);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更是称其“可能是世界上溢价最高的公司”,“任何将其估值100亿美元以上的分析师不是愚蠢就是在撒谎”。
这家公司就是Wework。
它一度是全美估值最高的公司。也恐怕是最近最受创投界和资本市场关注的企业。
在大约一个月前,WeWork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提交了IPO招股书。彼时,按照其上一次的投资交易,它的估值达到470亿美元。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还在上市路演中的Wework,估值暴跌!
据外媒最新消息,消息人士称,WeWork估值已经下跌到150亿美元到180亿美元,这仅仅相当于上一轮投资估值的三分之一。
对于WeWork估值的大起大落,也有很多人疑惑,同一个企业的估值为什么会经历这种过山车式的起伏变化?到底估值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企业估值方法的选择。
要素越多,可用估值法越多
我们先把企业增长的过程,简化概括为几个主要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等。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增长,可以用来为企业估值的要素相应也在逐步增加:
创始团队、市场前景、用户、收入、现金流、利润,而且企业发展地好的话,增长率一般也是在逐步加大的。
当然,资产也是可用来为企业估值的要素。但对于轻资产公司比如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有形资产一般比较少,所以通常不按照有形资产来为企业估值。
不同的估值要素,可以对应不同的估值方法。
有用户,即有MAU(月活),可以用P/MAU来估值。
比如,有100万月活量,那一个用户按100元价值算,则估值1亿。
有收入,可以用P/S(市销率法)来估值。
比如,这个企业每年收入1亿,投资方根据收入增长、成本变化、业务扩展、风险等因素考虑,最后给到10倍市销率,那么企业估值10亿。
有利润,可以用P/E(市盈率法)来估值。
比如,公司每年净利率1亿,按照每年投资方根据利润增长率等因素考虑后,给到20倍市盈率,那么企业估值20亿。
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比如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公众资本市场市场给出了30倍市盈率。
那么,按照PEG(市盈率/增长)来衡量,这个公司的PEG<1,也就是说,这个公司的股票价值还有增长空间,也意味着有投资价值。
所以,如果企业没有E(盈利),可以按S(收入)估值;如果没有S,还可以按MAU(月活)估值……
可以看到,P/MAU适用性相对更广,没有盈利、没有收入的企业,只要有用户,就可以用。P/E(市盈率法)的适用性相对更窄,一般只在企业有盈利的情况下可以用。
而且,如果企业可以用来估值的要素越多,可同时选用的估值方法就越多。
具体怎么选择,就如我们在上一篇关于估值的内容中说到的:
“估值不仅是一种专业判断,摆事实讲道理,也受到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的影响。所以,在给企业估值的时候,其实是在确定沟通的方法和依据。”
方法不同,估值不同?
一个企业在同一个时间,因为选用估值方法不同,是否会产生估值上的巨大差异呢?
在同一时点针对同一家企业,因为估值方法不同,估值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不同的估值方法最终会殊途同归。
因为E(盈利)、S(收入)、MAU(月活)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本身有他们的内在关联。
净利润(E)=收入(S)-成本=用户数(MAU)*单用户贡献(ARPU)-成本费用。
也就是说,这些要素最终都会与企业收入和利润挂钩。所以,殊途同归,“归”的都是企业盈利。无论选用哪种估值方法,投资方考量的都是企业最终可能的盈利能力和增长空间。
而具体选用哪种方式来估值,就基于企业在不同阶段,可以用来估值的要素有哪些;投资方和被投方各对影响企业未来收入和盈利增长的因子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双方的沟通甚至是博弈,等等因素。
比如有的企业用户量很大,但收入很少甚至是没有,且企业将用户量转化成收入的难度和风险较大。这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用P/MAU来估值,而投资方可能更倾向用P/S(市销率法)来估值。
像Wework之所以估值暴跌,归根结底,也是出于公众资本市场对Wework能否在未来获得较大盈利增长的质疑:
WeWork是科技企业,还是传统的房地产企业?WeWork能赚钱吗?这家创立至今从未盈利的企业受到的质疑主要就来自于这些方面。
对其发展模式、未来盈利产生和增长相关因子的理解,会直接导致估值方法和计算模型的选择,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在估值上。
还有极端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另一篇估值内容中介绍的“C轮死”。双方在估值衡量方法上难以达到统一,最终使得投资交易难以达成。
投资人傻吗?
也有很多人不解,既然有这些质疑,那为什么WeWork在之前能获得那么高的估值,是投资人傻吗?
企业的估值,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例如,企业越在发展前期,不确定性因素越多。简单地说,越不容易看清楚。
还有,投资和融资也会受到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的影响。以及,大环境譬如经济周期也会影响到企业投融资的估值。
比如,投资方手里的钱紧了,估值时给出的溢价相对会更保守。甚至可能会更倾向于用P/S,甚至是P/E方法,也就是用更能直接反应企业盈利增长的要素来考量企业。
就像近两年我们看到的,在经济下行周期、募资寒冬等环境下,企业估值回落、投资更理性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大环境、竞争关系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投资过程中,校验企业投资估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关乎对项目的专业理解,还涉及到不同的角度、退出预期、时机的选择等等。
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对行业有深耕、看过猪跑、经历过行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等等,都会是对投资估值极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