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潮来了。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这恐怕是最近最流行的段子,也是真实的写照。
其实,对鞋迷来说,稀缺的鞋子加价转卖并不稀奇。2002年,Nike推出的限定鞋款Dunk SB系列因联名、限量等营销手段爆红,原价不到1000元的鞋子被抬到几万甚至十几万。
但最近两年,不限于鞋迷,参与二手球鞋交易的人变得越来越庞杂。
二手球鞋市场已经由原本从兴趣出发的交易变成资本、人力、技术掺杂的市场。专业的鞋贩子甚至会用程序抽签抢鞋。
暴利撑起一个“风口”。
据媒体报道,根据某炒鞋平台数据统计: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随着潮鞋交易市场的火爆,具有行情和实时报价功能的多款“炒鞋APP”也被推出。甚至有卖鞋平台根据过去24小时的交易额编制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
从兴趣到“大众”运动,鞋的溢价成为许多人的致富经。
什么叫做溢价?
溢价,一般指的是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
虽然是个证券词汇,但实际在很多领域和场景中都会出现。比如产品溢价,像上面说到的球鞋加价,转手过程中,超出品牌商实际售卖价格的部分就是溢价,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
鞋价的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供需悬殊之下鞋价进一步推高。只要溢价一直在增加,这个循环就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参与者也就可能从中获利。
“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成为众多炒鞋者追求的目标。
但同时,也有人提醒,“炒鞋,钩子一反,倾家荡产”!一旦鞋的溢价被抬高后,没有人接盘,就再少有机会翻本,也就是,砸手里了。
说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溢价与我们在上一篇《不了解企业估值的这些“黑话”,怎么知道是赚了还是赔了》中说到的估值有点像:
溢价或者估值的增长,说明投入的资本在增值。有了这样一轮轮的增长,才会有一轮轮的资本投入。
是的,溢价和估值是一体两面。
支撑估值或者溢价高低的,就是资产的稀缺性或者内在价值增长。
比如“独角兽”的估值。因为“独角兽”在各细分行业几乎都是龙头企业,代表着行业未来,发展潜力、未来可能带来的回报可能更丰厚。所以,对它的估值相对其他企业也往往更高。
像2016年,微软愿意溢价50%斥资收购LinkedIn,某种程度上,就是看中通过并购来获得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LinkedIn在被收购之前的六年间从每年营收7000万左右,一下子增长至每年30亿美元营业额,五年业务增长超过40倍。这种增长速度在企业服务领域里面是惊人的。
当时有人怀疑LinkedIn的估值过高,也就是溢价太大,买贵了。
华尔街当时怎么给LinkedIn 估值的呢?是基于很多非常基础的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就是获客成本(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之间的关系,LinkedIn获取企业客户的成本远远低于普通的SaaS竞争对手。
所以,企业估值与溢价水平,是基于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水平等等等的因素。微软愿意溢价50%斥资收购LinkedIn,就是因为后者基于这些综合因素而具备的相对稀缺的高增长潜力。
这个溢价或者估值到底高不高,最终还是要靠增长来检验。
这个增长,就是复利。
比如,两项资产A和B的增长率分别是5%和10%。如果最初以同样的估值投资同样的金额,都滚动投资5年,实际上二者的溢价差异有多大呢?
最终的回报按照Y=G×(1+R%)∧n这个公式来计算:5年之后,B的回报是A的1.26倍。
也就是说,以同样的估值来投资同样的金额,B的产出是A的1.26倍。相对回报来说,谁的投资成本更高?自然是A。
所以,相同的估值或溢价,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说明投资成本更低。反过来,相同溢价或者估值,回报更低,说明投资成本更高。
溢价或者估值高得超过一定程度,就可能变成泡沫。
比如,5年前给出的估值超过5年后能达到的价值,说明当时的估值或者溢价是虚涨了,这就是泡沫。
所以,归根结底,投资投的是什么呢?投的是资产的稀缺程度或价值增长。以什么投资成本投资,取决于对不同时期下稀缺程度或增长程度的判断。这个判断,最终决定了回报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