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要闻
●国内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大限终至,支付机构主要盈利来源被斩断
●Fiserv收购First Data,是网络支付科技行业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并购案
2、数据
● 支付领域融资量占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前列
要闻
★ 国内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大限终至,支付机构主要盈利来源被切断
1月14日,支付行业迎来万亿规模备付金集中交存的大限。按照央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所有支付机构在2019年1月14日实现客户备付金100%集中交存,由央行监管,且不计利息。
【备付金:客户消费的金额先到支付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中,这笔钱就是备付金。】
★ 美国两大上市金融公司合并,网络支付科技行业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并购案
1月16日消息,网络支付科技行业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并购案即将产生——美国金融科技服务公司Fiserv宣布,将斥资220亿美元换股收购美国支付服务商First Data,支付和金融科技技术强势互补。该交易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解读
支付行业的一场淘汰与升级潮来临。
国内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大限终至,这让很多人沮丧,感觉国内的支付行业,包括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企业已无机会。
一方面,从市场份额上看,国内的移动支付的战争似乎早已结束。根据市场咨询机构易观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与财付通合计瓜分了移动支付92.53%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机构的空间非常狭小。
另一方面,牌照斩断、监管政策陆续出台,支付行业的利润被挤压殆尽。以往,用备付金账户吃利息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的盈利来源。银行会根据日均资金沉淀量给支付企业支付利息。客户备付金沉淀量越高,银行给予的利息就越高。据悉,行业巨头的备付金收入年逾百亿。现在,这个来源被直接切断。其中,承压最大的就是中小型支付机构。
于是,有的第三方支付中小企业选择卖牌照退出,可备付金集中交存后,第三方支付曾经最性感的盈利支点消失,牌照的价格也持续走低。一场淘汰潮即将来临。
但支付领域总有新故事。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在移动支付领域,市场份额虽已看似稳定,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各项指标仍在高速增长。
2019年1月9日,支付宝对外宣布,支付宝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而其11月刚刚宣布全球用户数超过9亿。也就是说,仅一个多月支付宝用户数就增长了一亿。而2016年的数字是4.5个亿,3年来翻了一倍还多。
(数据来源: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190110/34953653.html)
2018年11月14日,腾讯公布截至2018 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海外版微信)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8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0.5%。支付业务的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逾50%,支付线下日均商业笔数同比增200%。
(数据来源:http://tech.qq.com/a/20181114/013589.htm)
这说明,移动支付仍行驶在快车道上。而且,这其中潜藏着行业突围的机会。
微信和支付宝各项指标增长的背后看得到的答案主要有两个:跨境支付和走进线下场景、走向实体连接。
随着进出口跨境电商增长迅速,参与跨境商业往来的中小企业日益增多,跨境支付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支付业务场景。由易观发布的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跨境出口电商2018年的交易规模预计将高达7.9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5%以上,交易额增加了1.6万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ttp://www.cs.com.cn/xwzx/msxf/201901/t20190113_5914451.html)
高频次、小额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全便捷、简便易用,结算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传统的国际银行结算和小额汇款,在技术和服务灵活性上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此领域潜力巨大。
同时,移动支付从线上走到线下场景,直接与商家连接。比如,微信支付在2019年的新变化,推出精准发券、智慧收银、电子会员识别等服务,帮助商户做用户行为链条的全面覆盖和管理。
推而广之,可以预见的是,每个行业场景里都有一个完整的消费体验链条,很多环节的数字化空间巨大。
支付服务能力在进化。从以往单纯的TO C服务,进化到可以直接对接B端企业。
这个背后,可以看到有几股力量:跨境支付的快速增长;支付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普及;零售业的转型。
同时,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在流量红利之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行业中的技术红利越来越明显。未来随着生物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有更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数字支付,进一步丰富和改变支付方式,甚至影响整个支付行业的发展。
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就是,将移动支付可服务的场景进一步拓宽。同时,进一步丰富盈利来源。
支付服务机构的商业模式关键在于:交易规模;费率水平以及经营成本;衍生价值。这也说明,支付业务不是支付机构盈利的唯一。尤其对于互联网支付机构来说,支付业务是盈利起点,盈利方式更有可能从流量入口到增值服务。因此,对于互联网支付机构来说,深度接入不同的场景是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客户规模和变现方式。
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B2B,只是BATJ巨头们的机会吗?
布局B端和C端的逻辑不同。在C端做增值服务,主要是在支付的入口之上,叠加理财、贷款等金融产品; B端增值服务,则主要是通过提供一套综合的行业解决方案,来帮行业提升效率以及扩展盈利模式。
这其中,最大的想象空间,就是企业支付数据沉淀。随着支付逐渐成为基础性的底层服务,在支付中产生的数据将会越来越多,有望逐渐衍生出许多其他功能。因此,数据将会最终变成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代表未来业务迭代的深度和广度。
为什么这个方向上,在巨头之外,中小企业能有机会?
因为不同产业各有特点,难以用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来满足。而且,场景越复杂,定制化要求越高。因此,在不同行业领域,谁有先发优势,谁具有深入垂直下潜的能力和灵活性,谁就更有优势。
在跨境支付领域,就已经有中小企业试图突围。目前跨境支付的服务提供方,除了传统银行和卡组织之外,第三方支付机构也纷纷布局。其中,跨境汇款、境外消费等C端市场主要由几大支付巨头公司占据,而一些中小企业早已主要发力B端跨境支付业务,集中于跨境电子商务、旅游教育、酒店住宿等领域,向纵深服务方向转变。
这对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是有很大的营收增长想象空间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收入主要来自于支付的手续费、增值服务和汇兑差。随着竞争加剧,增值服务会在营收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因此,不管是倒逼还是主动,一场升级潮也正在来临。基于支付的衍生服务能力,需要扩散到更多其他领域。
对创新企业来说,借助金融科技技术,以支付为核心,依托不同的场景来深耕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是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的有力途径。
比如,Fiserv斥资220亿美元收购First Data,就顺应了这个趋势。
Fiserv是财富500强企业,1986年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技术供应商之一;First Data2015年上市,为全球多家金融机构和商户提供电子商务和支付服务。近年来该公司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是基于平板电脑的支付系统 Clover。
两家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称,合并后的公司“将支持一系列支付和金融服务,包括账户处理和数字银行解决方案、发卡机构交易处理和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综合支付、Clover基于云的销售点解决方案等”。
Fiserv首席执行官Jeffery Yabuki表示,“通过这番整合,我们希望重新定义人们资金转移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