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ajor News Analysis
【重磅解读】
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称:“2月份CPI同比由涨转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春节错月导致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上年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抬高了今年2月份的对比基数,导致今年2月份同比受上年价格变动的影响为负。从春节影响的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3%,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60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八成多,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因素;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2.6%和9.6%,合计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27个百分点。二是今年2月份的天气有利于鲜菜生长运输。2月份全国雨雪冰冻天气较少,而上年同期部分地区出现两轮雨雪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和运输产生较大影响。2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2.6%,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1个百分点。三是汽车等商品降价促销。2月份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0%和6.0%,合计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16个百分点。” 美股Q4财报季已进入尾声,理想汽车、柯尔百货、富途控股、微博、甲骨文等公司将发布业绩。 加拿大央行下周三将宣布利率决议,由于加拿大2月份就业数据疲弱,且是特朗普的主要关税目标之一,降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这一目标具有导向、牵引和激励作用。它引导各方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形成良好预期,正因事关发展全局、影响千家万户,GDP增速广受关注。我国也惯常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公布增速目标,今年是“5%左右”。这里,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这一目标的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将有力引导各方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形成良好预期。 市场经济和预期紧密相关。“5%左右”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资外资、国企民企、生产者消费者的预期与信心。 2003年以来,除受疫情等影响较大的2020年外,我国均设定了年度经济增长定量预期目标。2020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4.5%左右,2023年增长5.2%,2024年增长5.0%……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在轨运行”,“期末成绩”均符预期。 2025年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速,同样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外、需要和可能、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对经济长期向好前景的笃定。这一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生产、消费的意愿,通过各方“心心相印”促进经济“欣欣向荣”。 二是牵引作用,将为实施宏观政策提供“准星”和“锚点”。 经济增长是关联性强的基础性指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中,除经济增速,还有就业、物价、收入、国际收支、粮食产量、单位GDP能耗等。多维指标指向多重目标,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促转型,等等。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为的正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预期目标“牵引”着宏观政策。2025年,我国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实现目标,需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提高赤字率。又如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亦如此。锚定目标、协同发力,调动丰富的政策工具箱,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会更“靠谱”,效果也会更给力。 三是激励作用,将有效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过高,可能导致“头脑过热”“累觉不爱”,过低又会滋长“躺平”心态。“跳一跳、够得着”,才是最理想的状态,“5%左右”就是如此。一方面,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起来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另一方面,实现目标也非轻而易举。综合研判、系统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攻坚克难再向前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激活每一个“细胞”,汇聚每一束“光芒”,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