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心推荐
年轻人如何真正了解乡土中国?今年暑期,传承中心带你走进福建土楼,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项目,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助力乡村发展。
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项目,7月23-29日,欢迎同学们(16周岁及以上),一起走进福建,深度考察福建土楼、红砖厝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
本次我们研学考察的目的地之一,福建南靖县拥有各类土楼一万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方圆土楼一千三百多座,堪称“土楼王国”。
它汇集了最高、最大、最小、最奇、最古老、最壮观的土楼,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是土楼建筑的典范。
怀远楼
怀远楼是福建土楼申报“世遗”中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用大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承重的土墙,夯筑技艺高超,至今墙体表面光滑无剥落。室内楹联诗对、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思想,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
研学考察之「怀远楼」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
研学考察之「怀远楼」,土楼内部空间构成规律的典型代表,整座土楼直径38米的外环楼与中央圆形私塾兼作祖堂组成。其土楼内建造的“斯是室”是其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和贵楼
沼泽地上唯一土楼——和贵楼,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高的方楼,堪称“天下第一奇”。此楼有四奇:一奇墙体高厚比达到13︰1,接近生土建筑的极限;二奇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宛若陆上“诺亚方舟”;三奇是楼内有二口水井,一口清亮如镜,一口却混浊发黄,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楼包厝,厝包楼”的奇特结构。
研学之「楼长座谈」,特邀和贵楼楼长简良发老师,情景式教学讲授土楼保护和日常管理,学习闽南家族的家风家训。
裕昌楼
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东歪西斜700年的裕昌楼,楼内回廊木柱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历经700年有惊无险,依然如故,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研学考察之「裕昌楼」号称“福建土楼之父”,因其“东歪西斜700年”而出名。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所有福建土楼中,形体组合最壮观的土楼群,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土楼群,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在群山环抱下,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
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
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形成长期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站点网络,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助力乡村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作站负责人张弘,在回顾工作站建设发展的故事与成果谈到“面对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大量建筑闲置废弃的状况,我们认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应该去做更有持续性、更加深入的乡村实践工作。”
年轻人如何真正了解乡土中国?今年暑期,我们将带你一起走进闽南,在清华大学提供学术指导下,做最接地气的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项目,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福建土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福建依托这一世界级旅游名片,结合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体育赛事、温泉度假、红色经典等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然而,随着土楼开发的深入,如何平衡好世遗保护、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等多种需求?当地如何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发力,发展优势产业?如何处理好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何围绕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如何使用高新科技,赋能世界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走进闽南,探寻世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