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美国收割全球,为何这次不灵了?

 

美联储6月是否暂停加息?今年是否会降息?这些问题是今年萦绕在投资者心中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如今,越来越多投资者担心美联储无法顺利“软着陆”,拖累美国经济。


据外媒报道,在这种预期下,华尔街投资者已开始为交易“经济衰退”做准备。市场普遍认为,在美国经济可能面临衰退风险之下,投资债优于投资股,同时,中国和新兴市场资产能够作为“避风港”。


那么,问题就来了,以往新兴市场都是重点被收割的对象,这次为什么反而成了避风港了?


01

美国收割全世界的“三步”套路


以往,美联储是如何做到“收割”全球的?


金融收割全球是通过美元来完成,那么前提就是要别的国家都用美元也有美元可用。所以我们来看看全球化产业链的分工体系。


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可以分为三类国家: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例如,美国和西欧各国是主要的消费国;像中国、日本、韩国是典型生产国代表;而资源国则以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家、巴西为主。


美元是怎么在这些国家之间流动呢?


首先,美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生产国输出美元资本。


然后,生产国的企业在拿到资本和项目后,向资源国采购原材料。


接着,产品生产完后卖给美国这样的消费国,美国向生产国支付美元。


生产国手里有了大量的外汇之后,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会购买美国国债。


美国拿到生产国购买低息美国国债流回的美元,会到生产国进行再投资和控制生产国的优质资产,以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这样美元再次流出美国。


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之间的美元流动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那美国是如何在美元的整个流动中收割世界财富的呢?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放水和抬高新兴国家资产价格。


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超发货币。也就是向全世界放水,这样全世界的美元供给就快速增加了。


实业资本家和华尔街大鳄们拿着大量美元进行海外投资,购买国外的商品、房地产、股票、债券等各类资产。美元流入国的资产价格这时会在短期内急速攀升,产生资产泡沫。


第二步,加息缩表,驱动美元回流。


待美元流入国的资产严重泡沫化,美联储就开始加息缩表,吸引美元回流。甚至,有时美国会采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动乱等各种手段,驱使美元资金出逃。


这样一来,这些国家的美元供应量就急剧变少了。美元不断升值走强,其他国家的货币开始贬值。资产泡沫破裂,处于高位的房价和股价大跌。


第三步,抄底。


当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被极大压缩,这时美元卷土重来,抄底便宜又优质的资产,从而赚取巨额利润差价。同时,这些新兴国家还会向世界银行和IMF借钱。这都让美国的资本家们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就是通过制造这样的“美元潮汐”,也被称为“美元周期”来收割全球。而经历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国家很容易一蹶不振。


这样的收割方式,美国屡试不爽。也是因为很多国家实施彻底地经济自由化,使得外资控制了国家的核心产业,最终成为被美国收割的对象。


在历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受伤最深的总是新兴市场,尤其是拉美、东南亚。


02

这轮收割,新兴市场损失竟比发达国家少?


但这一次情况却大不同。


发达国家作为安全避风港的声誉受到了打击。相较而言,新兴市场货币的跌幅远小于发达国家货币。


历史上,受伤最深的为什么都是新兴市场?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新兴市场的资金和需求两头在外,导致联储收紧带来的美元走强和美债收益率上升对其影响较大,容易爆发风险。


新兴市场在全球三级架构体系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收入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形成外汇储备。


之前我们在《前十大海外“债主”罕见全部增持美债,什么信号?》里也介绍过,一国的外贸商在国际交易中赚回的美元会进入央行,换回的是本币,进入国内市场流通。


另外,还有外部资金的大量进入,这会促使产能大增,常常会高于外部需求,从而造成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居民的储蓄过剩。这就会促使杠杆的增加,杠杆的增加就会促使以本币计价的股市、房市、债市的增长。


当金融资产增加,就会增加汇率的风险。例如,外汇6:1,当有1美元外资进入,本币计价的资产是6块钱。当资产价格暴涨到12块钱,这时外汇还是7:1,对应的美元就是2美元。上面说了,当把美元流入国的资产价格抬高了,美国就要进行第二步——加息,吸引美元回流了。也就是说,这时流出的美元就是2美元了。


于是,热钱外逃就会大量消耗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流失就会促成本币汇率的贬值,这又会促成汇率的贬值。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最终形成外汇流失、本币贬值、资产价格的暴跌。


往往在这个时候,还会配合石油价格的暴跌。石油暴跌就会形成加工制造国的通货紧缩,后者的央行这时就需要降息。而这时候美国开启加息周期,就会扩大两国间的息差,增大美国汇差的收益。


另一方面,好多新兴市场的外币债务是以美元计价的。上面也说了,尤其在外汇储备少了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还会不得不向世界银行和IMF借钱。当美元开启加息周期的时候,借贷成本也高了。


也就是说,在美元主导下的全球化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三级架构中,美联储瞄准通胀,美国政府控制石油间接影响他国货币政策,进而导致债券收益率扩大,从而驱使资本流动。


那这次为什么新兴市场没重蹈覆辙呢?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新兴国家承接了中国转移的产业链。导致在美元加息的过程中,还有赚美元外汇,所以美元储备不会枯竭。


加上一些吸取了教训的新兴市场,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与2013年“缩减恐慌”时期相比,新兴市场整体资产估值泡沫较小,经常帐赤字更加可控,外汇储备也更加充足。


不仅如此,从2021年开始,也就是美联储本轮加息之前,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就纷纷宣布加息,避免资金撤离。


于是,强劲的外部经常账户和颇具吸引力的利差交易成为该地区货币相对强势的主要推动力。


从这一轮美元加息潮可以看到,美元没有升值,黄金价格暴涨,美元荒没有出现。


中国、一些新兴市场割不动,韭菜不够了,于是,美国一方面继续打击中国,另一方面加大对其他区域的收割力度。加上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和英国的政治动荡等,这也是这一轮收割里欧日韩等美系盟国被坑惨了的逻辑所在。


而且,国内通胀问题没解决,美国收割的镰刀不能停。结果硅谷银行先爆了。


于是,美联储这次开始收割自己。


以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和被摩根大通收购来看,我们来算一笔账。


这一次收购,摩根大通承担1680亿美元的存款、支付给联邦保险公司106亿美元。而得到了第一共和银行2030亿美元的资产。也就是说,摩根大通获利244亿美元。


这还没完,在收购后,摩根大通宣布不承担银行的企业债券和优先股。同时,收购后随着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回升,摩根大通又大赚。有外媒分析,摩根大通获利至少在1000亿美元以上。


也就是说,在这轮美联储的加息风暴中,持有债券最多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中小型银行成了被收割的对象。而摩根、花旗美联储这些美国的私人银行及背后的股东和财团大赚特赚。


还是老剧本——利用美元潮汐,让优质资产暴跌,华尔街乘机出手吸纳。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钧山资产配置与研究中心在《2023年二季度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的建议:


战略配置基调:积极布局中国权益和贵金属。适当多元地配置商品和另类资产。


权益配置上,逢回调积极参与,重点关注和布局A股、港股、中概股;美股面临估值压力。聚焦A股TMT、高端制造、疫后复苏等板块。


固收配置上,关注美国债券利率冲高阶段对长久期债券配置,中国整体空间较小,以中短流动性资产和票息增厚为主。


其他配置:适度配置商品,关注宏观属性较强的避险品种,如贵金属。CTA策略方面,高频短趋势策略可重点关注。另类投资中主要关注股权私募投资(技术驱动企业,防御型行业)和不动产投资(技术发展及人口变化所推动的地产类别、亚太区域、房地产债务)。




推荐阅读:(点击可查阅)

2023年二季度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完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