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钱还能往哪里放?
颠簸震荡行情下,如何配置资产?
在这两个问题之下,最近固收+产品又被很多投资者重点关注了。
01
固收+为什么又成了香饽饽?
首先,银行存款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疫情几年来,我国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大幅增加存款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
但近两年,全国多地的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原本就不高的存款利率再下一个台阶。对于大量储户而言,通过存钱获得的利息收入正在变得越来越单薄。
随着去年9月份国有大行开始下降存款利率,到今年中小银行也随之跟进,长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也明显下降了,国有大行的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只有2.6%-2.65%左右,中小银行经过这一轮降息之后,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大多都不到3%。
而今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压力依旧持续,目前29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年报,仅3家银行净息差同比小幅提升,其余26家银行同比均有所收窄。据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了0.17个百分点,且去年四个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水平均低于2%,处于历史低位。
息差收窄压力之下,压降存款成本成为业内普遍诉求。
去年存款利率已经历了两波下调,主要是大行和股份行。而在近期,多地中小银行密集调降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基础利率不断下行,加上理财新规的约束,银行理财也是净值化管理了,有时候波动还比较大。这时,钱放到哪里就成了一个挑战。
另外,当前的权益市场和债券都有机会,但非专业的投资者似乎并不容易找到高确定性的机会。
一方面,市场普遍认为,目前权益市场已经度过至暗时刻,已经是确定的右侧机会。尤其是当前股市估值低于近3年72%的时间,普遍认为股市或具备较高的性价比,这为我们布局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但复苏的进程似乎并不尽人意。尤其是4月中旬以来,市场转为转为震荡调整,板块快速轮动,好像处处有机会,但感觉板块的行情相对确定的时候进场往往已经是高点。
另一方面,债市小牛市还在延续,货币政策还在持续的为债市提供支持。但何时转向也有隐忧。股债跷跷板效应,加上资金市场时不时出现的高价资金,这些因素都让债市的上涨显得小心翼翼。
于是,当市场波动加大时,单一资产往往难以应对市场环境。此时 “固收+”基金产品便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02
对固收+的认识误区
对于固收,很多人都很容易领会含义,但“+”让人有些看不清。尤其是近年来固收+已是一个被明显泛化的概念。于是,不少人对固收+还心存疑惑,甚至是认知误区。
「固收+」实际是一种投资策略。简单地说,就像奶茶加奶盖,是以风险较低的固收类资产债券作为底仓,如: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政府债、企业债、央行票据等;同时,在贡献固定收益的基础上,将投资范围扩大到股票等权益类领域,包括股票、打新、可转债等风险产品。
目的是在市场上涨时能享受到权益市场的红利,市场下跌时回撤很小,收益曲线也会更加平滑,力争低波动,严格控制回撤的同时,提供更多收益的可能。
这类资产净值虽然也有上下波动,但是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一个优秀的“固收+”产品在中长期业绩表现上会是一条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可观斜率的曲线。
根据wind数据, 2013 年—2023年3月31日的10年间,从最大回撤来看:
万得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是8.17%,远低于同期上证指数的52.30%,略高于中债综合指数的6.11%。
监管对于“固收+”基金有明文规定,基金组合权益投资占比应在10%-30%,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从资产配置上,显著降低了此类产品的预期波动率。
但这里要风险提示的是,在“固收+”投资中,不少投资者会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固收+”基金非常稳健,波动性小,不会浮亏。
所谓浮亏,指的是基金净值发生波动的情况。基金投资资产的价格变高了,净值就会涨,价格变低,净值就会跌。
其实,虽然“固收+”基金是稳定性比较高的投资产品,走势长期向上,但资产净值也会波动,有起有伏,不能简单简单地等同于固定收益类基金,固收+不等于保本。
误区二:“固收+”只适合稳健投资者。
虽然“固收+”确实是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只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事实上,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和收益预期,“固收+”是非常好的资产配置品质。
“固收+”产品,既有权益投资用来博取超额收益,又有占比较高的固收资产降低投资波动。对有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者来说,“固收+”稳健收益的特性,可以很好地中和权益资产投资的风险,适量配置可以让整个投资组合增加一份确定性。
从历史表现的统计来看,因投资一定比例的权益资产,其净值虽然在短期内也有波动的风险,但长期持有(1-3 年以上)的收益仍较为可观。
所以,一般来说,有三类人比较适合「固收+」。
一种就是求稳型的投资者。尤其是在震荡市,希望配置兼顾低波动和股市投资机遇产品
一种是分散型投资者。不少成熟的投资者一般会进行资产配置,会将资金分布在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品种上,比如配置股权项目或基金、地产、股票基金、银行存款、保险等,其中部分中低风险的配置就会放在“固收+”基金产品上。
一种是储备型的投资者。例如有储备子女教育、养老需求等,希望配置中低风险产品来获得较好投资体验。
误区三:“固收+”基金的风险都差不多。
大家知道,同一类型基金中,各基金的风险往往是有一定区别的,“固收+”也是如此。
首先,作为“固收+”产品的基石资产——固收类资产是各有差异的。
包含我们上面提到的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政府债、企业债、央行票据、债券型基金、政金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债)、地产美元债、股性可转债都属于固收类产品,但他们的风险等级一定不一样。
总之,不同类型、不同发行人、不同评级的债券之间的风险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另外,权益资产的差异也是“固收+”基金风险差异的主要来源。
这里的差异来源包含两部分:一是权益资产占比不同带来的风险差异。二是权益资产投资标的不同带来的风险差异。
“固收+”基金的“+”,也就是权益资产占比在10%-30%。以股票类权益资产为例,占比不同,最大回撤也不同。
“+”的部分也比较多样,如上面介绍到的,包含:+股票、+股指期货、+打新、+定增、+可转债等,不同的权益资产风险也有所不同。而且,即使是同类权益资产也有细分,例如如成长型股票的风险往往就大于价值型股票。
因此,不同的 “固收+”基金,其风险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固收+”基金虽然风险比较小,但是也不是没有风险。在选择“固收+”基金的时候,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该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配置自己的投资组合,这样才能长期稳健地赚到正收益。
而且,固收+的形式很多,有单一产品的,也可以组合配置,需要根据自身的收益风险需求合理配置。
附:
根据+的资产类型,市场上的固收“+”产品大致有三类:
混合债券二级基金
投资范围通常包括普通债券、可转债、以及不超过20%的股票仓位,不能参与打新。
偏债混合基金
部分偏债混合基金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为20%-30%,可以参加打新,以及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所以可加的策略比较多,包括可转债、股票、衍生品等。
偏债FOF基金
一类是权益仓位上限一般不超过20%或30%的偏债FOF基金。另外一类是养老FOF,约定权益资产不超过30%。
其可选策略一般包含“固收(基金和债券)+股票(基金和股票)+可转债+打新”。
END
推荐阅读:(点击可查阅)
1.存款5年利息不如3年!有银行长期存款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