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跨省扩圈!中国第一都市圈,呼之欲出

 
跨省扩圈,正在成为潮流。

01
最大的跨省都市圈

全国最大的都市圈,终于来了。

日前,上海、江苏、浙江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区域。

IqiaRFAvFPulvibW8Uy50k8m6RWd8G8n9jkXuLG92EZDicaV0mAVmdyI8QxiazACDlrLLzqBg16WPZbatia1AVJaicmA.jpg

这是继南京、重庆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个跨省都市圈,也是唯一一个以“大”冠名的都市圈。

不过,就在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命令“防止都市圈盲目扩张规模”,无数城市的大都市圈之梦就此破碎。

覆盖三个省份的上海大都市圈,会不会受到影响?

上海大都市圈之大,不仅在于面积之大,也在于经济实力之强、产业之发达,更在于区域融合度之高、都市圈一体化之强,或许不在“盲目扩张”之列。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我国共有6个成熟型都市圈,17个发展型都市圈,11个培育型都市圈。

其中,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为成熟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最初的规划概念,当时宁波都市圈被单独列出,而苏锡常都市圈被划入上海。

如今,随着沪甬跨海大通道被提上日程,宁波都市圈也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一部分。

当然,这份规划并非来自国家层面的批复性规划,与此前的南京、福州、长株潭、西安、成都、重庆等都市圈有所不同。

按照官方的话说,这是沪苏浙三地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

未来在国家版规划中,是否会有调整,仍值得关注。


02
大都市圈,究竟有多大?

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内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横跨三个省份,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在我国各大都市圈中,一般有且只有1个经济强市作为中心,带领一众小兄弟共同发展。

即使相对发达的广州、深圳都市圈也只是“双万亿”组合,而上海大都市圈却坐拥5个万亿城市。

其中,上海是4万亿级的中国经济第一大市,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均为万亿GDP城市,常州也是万亿俱乐部候选人,只有湖州、舟山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一超多强”的集合体。

整体来看,上海大都市圈9市经济总量合计高达12.6万亿,常住人口近8000万人,整体人均GDP达到16.5万元,说是最富裕的区域并不为过。

这一数字,超过了俄罗斯、韩国的经济体量,接近“东北3省+西北6省”的总和,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从城市群的视角看,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都属于长三角城市群范畴。

囊括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的最大重心所在。

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 1/3 的人口,创造了约 1/2 的经济总量。

从都市圈的视角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实力与东京都市圈相当,远超国内各大都市圈。

从体量上看,横跨两省8市2区的南京都市圈GDP总量为4.6万亿元,成都都市圈的体量为2.5万亿元,长株潭、福州、西安都市圈不到2万亿元。

就此而言,上海大都市圈之“大”,可谓名副其实。


03
跨市地铁,1小时通勤圈?

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是第一位的。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但凡成熟的都市圈,都不乏跨城地铁、市域快轨乃至城际铁路作为连通,构筑起1小时通勤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广州到佛山清远,从深圳到东莞惠州,正在构建起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1小时交通圈带动这些地市的同城化发展。

那么,上海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进展如何?

上海与苏州的跨城交通最为成熟。

目前,上海地铁11号线已经开到苏州昆山的花桥,而与上海11号线连通的苏州S1号线将于明年开通,届时从苏州市区到上海市区将有地铁直连。

至于无锡和常州,虽然没有直达上海的轨道交通,但两地都在通过地铁与苏州无缝对接,届时可通过苏州的地铁网络直通上海。

作为都市圈内第二大市,宁波与上海隔海相望,虽然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但需要绕行杭州湾大桥,通行时间长达2小时以上。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观。连接上海宁波舟山的沪甬、沪舟甬两大跨海通道已纳入国家规划。

届时上海到宁波通达时间可从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减到1小时左右,宁波得以跻身上海大都市圈的“1小时经济圈”。

至于江北的南通,不仅拿下了上海第三机场,而且也借助京沪第二高铁的沪苏通段与上海完成直通。

事实上,作为“一超多强”的都市圈,交通虽然以上海为中心,但没必要全部都围绕着上海而行,区域内各大城市之间的直通也被提上日程。

日前,通苏嘉甬高铁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条连通了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的高铁,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连成一体。



当然,由于上海大都市圈覆盖范围过大,很难全部通过地铁等轨道交通连成一体,与传统的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有一定差异。


这背后,跨海通道、高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依旧将各大城市构筑到“1小时经济圈”内。

04
大城大圈,产业有多强?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强在哪里?

上海大都市圈的强,主要集中在产业层面。

上海、苏州是我国第一大、第三大工业城市,宁波、无锡、常州、南通的工业增加值也位居全国前列。

与广州、深圳都市圈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为优势产业不同,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也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重镇,还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关于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地位,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来自华为的余承东的这句话最为形象:

如果不能尽快复工复产,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停产。

这里说的是如果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停摆,那么全国的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会遭受冲击。

为什么会这么说?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中心,其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运转。

以集成电路为例,根据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在排名前15的城市里,长三角地区占据6席: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


其中,前十大城市里,有三个都属于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更是我国集成电路第一城。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占全国1/4,并坐拥国内40%的产业人才,汇聚了科创板一半的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大名鼎鼎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沪硅产业都位居于此。

上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承载着扭转内地半导体被“卡脖子”的希望。

目前,上海企业实现14nm先进工艺规模量产,90nm光刻机、5nm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代表内地最高水平,但与国际上仍有一定差距。

与耕耘多年的上海相比,无锡显得有点低调,但坊间也给了一个称号:半导体界的“一线城市”。

2021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高达1780亿元,云集了以华虹、长电科技、华润微、SK海力士、海辰半导体、中环领先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一个上海大都市圈,竟然出了多个集成电路龙头城市,这正是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体现,也是大城大圈大产业的优势所在。

05
最大的短板是……


上海大都市圈,有哪些短板?

作为全国最大都市圈,规划对其实力及优势毫不自谦,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直言不讳。

规划指出,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创新竞争、城际交通网络不够成熟等诸多挑战。

这其中,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空前高企,而创新竞争和城市交通网络都能通过补短板来加以结局,最难的还是人口结构的优化。

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问题是多层面的:

人口增量不及预期,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老龄化率居高不下。

不只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个长三角陷入出生率直逼东北、老龄化率遥遥领先、人口吸引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困境。

先看人口增量。

2011年-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年均增量为95.7 万,同一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为224.4 万。

具体到城市,过去10多年,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人口总增量高达725.7万、611万,两城就相当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总和。



再看在在校大学生增量。

2011-2020 年间上海大都市圈在校大学生增量42 万,不到粤港澳大湾区增量的一半。

同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上海大都市圈为70%,也低于粤港澳大湾区的 80%。


至于老龄化率,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更为凸显。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高达15.4%,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6.5%。

至于作为龙头的上海,老龄化率已达16.3%;都市圈里的南通更是以22.67%,位居全国第一。

与之对比,大湾区的广州仅为7.82%,深圳和东莞更是低到3.22%和3.54%,数字之悬殊,可见一斑。

显然,人口问题,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长远发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如何鼓励生育、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提高高学历人口比重,已是当务之急。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