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的消息,“扰乱”了中国资本市场。
二级市场上与外包生产相关的CXO药企(注:CXO指的是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到上市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外包活动)随之大幅下跌,而越是大规模、全球化程度高的CXO药企,跌幅也越大。
美国生物法案是否会对中国医疗行业产生冲击?对一、二级市场有怎样的影响?医药板块投资会有怎样变化?本文为您解读。
“生物法案”寓意何为?
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旨在促进制药业以及农业、塑料和能源等行业的美国制造。
拜登当地时间12日在波士顿发表演讲 图源:美媒
9月14日,白宫举办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峰会”,宣布提供20多亿美元的资金以推进拜登总统的这项行政命令。
此前有美媒爆料,继“芯片法案”后,拜登准备签署一项行政命令以帮助扩大美国的生物制造,目标据称仍是“针对中国”。
“美国之音”等媒体报道拜登签署行政命令时也解读说,此举是在“回应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挑战”。
“生物法案”影响几何?
上文提到,白宫提出用20多亿美元推动这项政策的发展,而且这些投资要分散在医药、燃料等多个领域,投资规模显而易见并不能改变任何一个相关产业的根本格局。
从二级市场反应看,法案刚一出台,CRO(医药外包股)指数(BK089)大跌3.25%,位居A股板块跌幅第一。其中,CXO龙头“药明系”受伤最重,市值一日蒸发765亿元。
CRO概念大跌(图片来源:大智慧APP截图)
该法案也被被业内认为是对国内CXO企业的又一利空。
对此,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游思彤认为:该法案对CRO板块不同细分赛道会产生不同影响。
对于CGT(细胞基因治疗)以及小分子CRO、CDMO(注:医药CDMO是在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是一种新型研发生产外包模式。)影响很小;原因是美国本土受限于环评、生产要求等问题,这些领域仍需外包;
对于大分子的CRO、CDMO影响相对较大;原因是大分子CRO、CDMO涉及到一些生物相关问题,在此法案之前,美国对生产重视相对较低,立法后,大分子抗体类研发和生产会更偏向于美国,对于国内聚焦在这个领域的CRO公司,短中长期都会产生影响。
跌入谷底的CRO还能投资吗?
因行业景气度高、业绩高速增长,CXO曾是整个医药二级市场涨势最好的“赛道”之一。
但近一年,CXO药企面对的却是“跌跌不休”的场面。
2021年12月,传闻美国商务部将包括生物科技制造在内的多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消息传出来,多家CXO企业跌停。
2月8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未经核实名单”(UVL)清单,药明生物涉入其中,最高跌幅达到31.76%。那一天,CXO概念股全线跳水。
面对整体情况,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游思彤认为:短期内中国CRO行业确实受政策、法规等影响,受到一定压力,但中国CRO行业长期仍值得关注。
中国CXO的未来
对于中国CXO企业未来发展,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游思彤认为:法案倒逼CXO企业做创新药难度较大,理论上CRO企业是为创新药企业做服务的公司,如果CRO企业也做创新药势必会影响客户信任与关系。
当前,CXO面临的是产业升级,是更加精细化的挑战,更需要擅长某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未来存活下来的未来可能只有行业头部和专精某一垂直领域的企业。
拜登法案从行政命令到具体政策落地,尚有诸多未知,但中国已于今年出台《“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做出了顶层设计,在生物经济发展浪潮下,创新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合成生物等板块迎来跨越发展期。
宜信已建立体系化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仅通过母基金就已投资了数十支专业医疗基金,间接覆盖国内近千家医疗相关企业,包括基因检测第一股“贝康医疗”、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生物”等。
康希诺生物↑
诺辉健康↑
贝康医疗↑
去年7月欧洲知名的咨询公司Daxue Consulting预测:中国制药行业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行业。
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第一个生物技术经济发展5年规划,承诺将生物技术行业价值提升至22万亿元(约合3.3万亿美元),并培育更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公司。
综上分析,医药市场总量增长,细分行业超额增长、进口替代浪潮来袭,国际人才汇聚……医疗创投正处于一个很好的投资时机,但医疗行业也具有很高的科技壁垒,只有跟随专业人士布局,才能更好的控制其中风险。让我们共同静待一批优秀的中国医疗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