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全国各大城市医疗实力排行来了!

 

谁是我国医疗实力最强的城市?


01
哪些城市

医疗资源最为丰富?


这是全国主要大城市医疗资源情况:



这其中,医院数最多的10个城市:


重庆、北京、成都、青岛、天津、上海、武汉、西安、杭州、石家庄。


执业医师人数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重庆、上海、成都、广州、杭州、天津、郑州、深圳、武汉。


医疗机构床位数最多的10个城市:

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哈尔滨、杭州、长沙。


综合来看,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西安。


整体来看,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传统的大区中心,且省会城市普遍占有优势。


虽然东北地区经济实力不复过去荣光,但整体医疗资源仍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相反,一些后晋的万亿GDP城市,在医疗实力上并不突出,深圳、宁波、佛山、无锡、东莞、厦门等均属此列。


医疗资源,与教育、文化等资源一样,在行政支配体系中,往往向权力中心集中,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普通地市拥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


同时,与经济产业竞争不同,医疗资源的丰富,往往需要长期积累,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投入,这就导致一些新晋城市在医疗建设上不具优势。


东北地区为何医疗资源如此丰富?


很简单,东北毕竟曾经“阔”过,3个省会全位列副省级城市,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借助当年的投入,造就了如今的医疗格局。


即使到了今天,东北省会整体医疗实力依然领先于深圳,虽然三大省会GDP合计还不到深圳的2/3。

当然,不同城市面积不同,行政区划存在差异,常住人口规模存在悬殊,医疗资源总量未必能真正代表一个城市的医疗丰富程度。


02
哪些城市

医疗实力最强?


医院、医生、床位数的多少,折射的是医疗资源是否丰富。


三甲医院、百强医院的多少,代表的是医疗实力是否强劲。


这是全国各省份三甲医院排行:


全国三甲医院超过100家的省份只有广东、山东、四川三省,而内蒙古、贵州、吉林、甘肃、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均低于40家。


比三甲医院更进一步的是百强医院。

这是最新的全国百强医院排行榜:


可以看出,百强医院明显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且北上广遥遥领先。非直辖市、省会城市只有深圳、苏州、青岛三地上榜,且各有1所医院跻身百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的厦门、大连、宁波全部挂零,经济强市无锡、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均未能实现突破。


具体来看,北京23所、上海19所、广州9所,三个一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诠释了一线城市的底蕴所在。

武汉、杭州各有5所医院上榜,成都、重庆、南京4所,西安、天津、长沙、沈阳都是3所,这些城市多数都是强省会,也是传统的大区中心,部分还是国家中心城市。


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不仅医疗资源相对发达,而且教育资源相当突出,这些城市入围的医院多数都是重点高校的附属医院。

可见,一流的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医科高校。有众多医学院,对于整个城市医疗实力的提升作用明显。

不仅如此,10大国家医学中心,也是依托于主要重点高校或医院而来,这也成了城市医疗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也需要一流科研的支撑。


历史相对悠久、各项综合实力突出、资源集聚相对充分的直辖市、强省会能够脱颖而出,不是没有理由的。


03
谁是平均医疗资源

最强的地方?


衡量一个地方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不能忽视常住人口规模的影响。


由于飞速的城镇化,我国仍处于人口大流动阶段,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短期仍然不会逆转。


人口集聚,既有摊薄城市公共建设成本的积极效应,也不乏制造大城市病、摊薄人均教育医疗资源的问题。


考虑到人口规模,谁是全国人均医疗资源最强的城市?


可以看出,每千人医师数最高的10个城市:

北京、太原、济南、杭州、乌鲁木齐、南京、昆明、青岛、海口、沈阳。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最多的10个城市:

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长沙、太原、沈阳、昆明、武汉、济南、贵阳。

不难看出,在人均指标上,一些非万亿省会城市表现突出,而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位于中下游,深圳、重庆、佛山、东莞更是垫底。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城市,无论是医疗总量还是人均指标上表现均相对突出,沈阳的每千人医师、床位数,双双位居前十。


这反映出,北上广深等特大超大城市,虽然整体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面临人口持续流入,公共医疗资源建设尚未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


同理,一些面临人口持续减少的城市,医疗资源并未同步缩减,由此带动人均数据的居高不下。


04

谁能承受起放开的代价?


是否与病毒并存,这是今年最大的社会争议之一。


目前,欧美以及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以“躺平”作为主要策略,面对每天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例的新增疫情,反而将放开入境、取消口罩令等作为政策方向。

来源: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这些国家之所以迈出如此巨大的一步,是基于疫苗接种率、奥密克戎低致死率的大背景。


那么,我们会不会将放开作为2022年的主要政策选项?


从短期来看,“动态清零”仍是底线。


原因不难理解,即使疫情致死率大幅下降,但面对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疫苗效力、人口基数、高老龄化率等短板,贸然放开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震荡。


毕竟,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许多城市超过17%乃至20%。

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总量和老龄人口群体,再低的死亡率,其死亡的绝对数都会成为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即便如京沪一样拥有强大医疗资源的地方,面对2000多万常住人口,人均医疗资源明显捉襟见肘,恐怕也很难承受起医疗资源挤兑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尚未从疫情恐慌中转变过来,对病毒的恐惧仍然深植于许多人的心底,无论是疫情防控策略储备还是观念转变,都需要时间。

但是,整个社会不只有疫情,还有经济与民生。

所以,正如高层定调所定调的: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就需要更为科学精准的防控之道。

05
变化开始了

疫情防控,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张文宏医生表示,我们应当利用这次疫情“社会面清零”创造的窗口期,打造更完备、可持续性的应对策略。


在张文宏看来,未来抗疫要有三大“武器”:

1、疫苗的充分注射。

2、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中医药等支撑;

3、有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


一个是高效疫苗,一个是新冠特效药,但更重要的是医疗实力。

这里的医疗冗余度,指向的正是医疗资源、医疗实力以及常态化防控之下的医疗资源配置能力。

事实上,全国性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了战略性调整。


根据最新的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轻症不再入院治疗,改为集中隔离;特效药获批使用;降低解除隔离或出院时核酸检测的标准……

显然,如果我们做好了这些战略储备,未来一刀切的封城模式,或将不再是疫情防控最终的无奈选择。


届时,在一些医疗资源丰富、治理能力良好的地区,率先做出更多探索,不是没有可能。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