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19大国家级新区,谁最有潜力GDP破万亿?

 

继万亿GDP城市之后,万亿国家级新区呼之欲出。

01

19大国家级新区,谁最有潜力?

新区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受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

近年来,新区在全国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新区、开发区总数超过3500个,但位于金字塔尖的国家级新区仅有19个。


新区之所以备受推崇,原因是各类新区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重镇,也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不过,与经济特区、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等不同,国家级新区是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点,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肩负着以新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任,对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


19个国家级新区,分布在不同区域:东部沿海地区8个、西部地区6个、东北地区3个、中部地区2个。

其中,上海浦东新区最为特殊。


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GDP总量破万亿的城区,因此在新时代又被赋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的重任。

数据显示,上海浦东新区,2021年GDP超过1.5万亿,占上海全市1/3强。


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实力居前。


滨海新区曾在2016年一度官宣破万亿,但由于“挤水分”等因素,最终核查的GDP总量减少了1/3强。

根据最新统计年鉴,滨海新区GDP总量约为6000亿元左右,离万亿大关仍有一定距离。

考虑到城市整体经济增长势头放缓、高新产业有待培育、人口流出等因素掣肘,滨海新区GDP破万亿仍然面临一定压力,不乏被其他国家级新区赶超的可能性。


在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之后,南京江北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沙湘江新区等均位居同一梯队。

这些国家级新区,不约而同将2035年前GDP迈过万亿大关,作为志在必得的锚定目标。

这方面,南京江北新区提出,2025年GDP破6000亿,2035年迈过万亿。青岛西海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均有类似的时间表。

这背后的底气,一方面在于均有“强省会”或经济强市作为支撑。江北新区背后的南京,天府新区背后的成都,两江新区背后的重庆等,均为全国TOP10城市,发展势头迅猛。




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级新区本身的增长动能。国家级新区,历来都是跨越式发展的典型,借助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国家级新区GDP增速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可见,国家级新区地位特殊、增长动能强劲、角色举足轻重,GDP占所在城市经济比重普遍在20%以上,最高的超过40%。

因此,万亿国家级新区的崛起,同样会助力所在城市的经济总量,迈向3万亿、4万亿乃至更高的水平。

02

跻身TOP10城市:

南京的产业突围之路

作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正在助力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2020年,堪称南京的重要转折之年。这一年,南京GDP首次超越作为直辖市的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跻身全国经济TOP10城市,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21年,虽然一度遭受疫情冲击,南京仍以600多亿的领先优势,稳守第10城之位。



要知道,10多年前,南京GDP总量位列15名开外,在省内不仅不及苏州,甚至还低于无锡。

南京,到底靠什么晋级?

南京晋级背后,横跨苏皖两省、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的贡献不容低估。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从国家层面再次确认了南京对于两省的辐射力,对于南京城市能级的提升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在都市圈之外,南京从重工业向高新产业的转型,为GDP高速增长奠定了更强的基础。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于南京的印象,要么是“徽京”的戏称,要么是“金陵繁华地”的千古风流,说深一点的,更多也是“老工业重镇”的产业认知。

没错,南京一度是长三角地区重工业城市的代表。


1978年,南京轻重工业之比为31:69。到了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14:86。南京曾以石化、汽车、电子、钢铁为支柱产业,在百强企业榜上,重化工业企业一直都是主力,南京钢铁、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大型企业广为人知。

重化工业的完善,使得南京完成了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跨越。


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一步深化,重工业本身存在的产能过剩、能耗突出等问题备受关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的共识。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南京开启了向高新产业转型的新征途,逐步形成了以软件和信息服务、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等特色的新兴支柱产业体系。

这其中,江北新区的设立,是其中关键一环。





江北新区之“新”,不仅在于作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的特殊地位,更在于从一开始就将“创新”镌刻在发展基因之中。

在2015年的批复文件中,江北新区获得了“三区一平台”的超级定位:


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这些定位,无一例外都导向了创新。而成立近7年来,江北新区也一直以创新为己任,不断抬升南京产业升级的天花板。

短短几年时间,江北新区从无到有,建立了三大充满科技含金量的支柱产业:


一是集成电路,二是生命健康,三是新金融产业。


这几条赛道,与上海浦东新区可谓不谋而合。浦东之所以能终结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张床”的传统认知,离不开金融、贸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强大助力。

目前,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分别突破750亿、13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我国芯片半导体TOP10企业,已有4家落户江北新区,其中不乏台积电、华为鲲鹏这样的超级龙头。

相比茁壮成长的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已成为江北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不仅积聚了以健友生化、基蛋生物、威尔药业、药石科技为代表的上市企业,而且还为南京贡献了众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如今,芯片之城、基因之城,不仅正在成为江北新区的“代名词”,而且还将南京带往高新产业竞争主赛道上。

南京在传统形象之上,又多了一个“创新”标签。

03

瞄准万亿,

江北新区靠什么?

面向2025年和2035年,江北新区将走向何方?

根据规划,2025年,江北新区GDP突破6000亿元,到2035年,迈过万亿大关。

以江北新区在南京全市的GDP比重来看,到2025年南京GDP有望破2万亿,2035年进一步迈过3万亿大关、直逼4万亿,可以说毫无悬念。


问题来了,江北新区瞄准万亿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北新区在相关规划中提出了三个更具体的数字目标:


3000亿、5000亿、1万亿。


3000亿说的是集成电路产业规模,5000亿指的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1万亿则是金融资产管理规模。

这意味着,未来4-5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均要实现4倍左右的巨大跨越。

江北新区靠什么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赛道的重要性。


2021 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营收750亿元,同比增长55%;生命健康产业全产业链收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30%。


这一数字单纯听起来或许没有太多感觉,但要知道,这是短短5-6年时间“从0到1”实现的成果,从白手起家到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相当不易。

当然,江北新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摸索过程。

在成立之初,江北新区先是确立了“4+2”主导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

这一定位不可谓不高,但事无巨细的问题就在于缺乏特色,什么产业都想揽入手中的结果可能是缺乏重点,最终很难有优势产业胜出。

因此,面对产业竞争新格局,2017年,江北新区迅速将定位调整为 “两城一中心”:


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


这种巨大调整,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都不可思议。作为设立未久的国家级新区,没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没有人才聚集,靠什么完成突破?

事实上,不独江北新区,许多城市高新产业都是从零起步。相比而言,江北新区有着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京作为高教第三城的科教实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江北新区自身的创新动力与机制优势。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最能说明问题。

江北新区虽然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不太深厚,但其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整体产业规模占了半壁江山,再加上自身拥有的体制机制优势,这就为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在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助力之下,新思科技、展讯、华为鲲鹏、龙芯中科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

有了产业基础之后,江北新区致力于构筑完成的产业生态圈。要实现这一步,就不是传统的招商引资所能解决,这就离不开全方位的创新。

一方面,面对初创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江北新区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其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最为关键。

近年来,江北新区先后成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着力于整合省市创新资源,联合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通过开放共享等方式惠及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面对初创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江北新区先后成立了多个产业投资基金,包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

这些政府性质的产业基金,利用财政释放的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金蜂拥而入,助力初创企业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南京作为我国教育第三城,为发展高新产业积蓄了庞大的智力能量。


江北新区利用高教优势,在全国首创开展“双聘制”试点改革,让人才同时服务于高校和企业,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目前,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6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1万余人……说是“芯片之城”并不夸张。

……

选对了赛道,又掌握了助力赛道腾飞的创新密码,江北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偶然。

04

风投之城:

江北做对了什么?

江北新区,堪称全国最会“投资”的国家级新区。

过去几十年,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着力于产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产业格局变迁,地方政府主动变身“风投”,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押注”各大赛道,成为“有为政府”的关键注脚。

如果说私募基金更多是利润为导向,高风险背后必然是高回报的需求,而许多高新产业,资金投入大、进入门槛高、回报周期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社会资金往往心存疑虑,这就凸显了政府的“投资”角色。

这一点,在江北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江北新区两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都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度依赖研发与创新,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的助力。

在这方面,江北新区拥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特殊优势,这里不仅是产业创新重镇,还是冉冉升起的新金融中心。

近年来,江北新区利用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双区”叠加的优势,将“新金融中心”作为新的建设目标。金融与产业共振,产融结合,江北新区得以成为首屈一指的投资沃土。

数据显示,江北新区引进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400只(家),基金认缴规模将近5000亿元。


其中,江北新区各国资平台直接参与出资基金60余只,总认缴规模超1000亿元,集聚了芯华章、芯驰半导体、药捷安康等业内国际领先企业。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当属江北产投。

短短数年间,这家直属于江北新区管委会的知名“投手”,先后造就了100多家高新企业崛起,其中36家入选南京2021都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多家被投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数量超过天津、无锡、宁波等城市。




在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与示范之下,包括红杉、高瓴、中金、思佰益集团(前身日本软银)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涌入江北新区,寻找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

仅2021年,江北新区就有58家企业获资本市场融资,其中35家融资过亿,融资事件70余起,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可见,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的进入,不仅让初创企业缓解了资金之忧,还能利用财政资金释放的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从而创造资本涌动、产业繁荣、人才流入的新格局。

从深圳、合肥到南京江北新区“有为政府”的崛起一改过去简单以土地、财政补贴等作为招商引资主要筹码的竞争模式,正在显著改变未来的城市竞争格局。

所以,有政策优势,有高新产业,更有与之配套的创新机制,在不远的将来,江北新区有望晋级为新的万亿国家级新区。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


明星产品-.jpg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