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刚刚!央行重磅会议召开,刺激、通胀,热钱都要来了!

 
刚刚,央行一季度例会开了。



态度有了更强烈的“稳增长”立场,增加措辞有“灵活适度”、“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商品市场立马热情高涨,看到了希望:放水、宽松、热钱......

就在央行召开这场会议之前,一场悄无声息的战斗,已经打响。

这场会议,无疑是给了大家更充足的底气,去应对接下来的紧日子!

3月18日,95号汽油全面进入“9元时代”。

3月29日,A股大盘绿着,猪肉股却涨起来了。

聪明钱总是比普通人跑得快。肉价现在还便宜着呢,资本市场已经在押注即将到来的猪周期上行了。

在中国,通胀指标CPI核心看“猪+油”。

这么一来,通胀似乎不远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听美国通胀、全球通胀……但是回归我们生活的国土:

1、中国今年会出现高通胀吗?
2、普通人到底要看哪个通胀指标?
3、资产还会像2020年那样暴涨吗?

——这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什么时候,大家才会感受到,通胀来了?

1斤紫薯33元
一斤芹菜26块4
一根胡萝卜24块
400g南瓜21元
半斤土豆17块
……

这是微博网友整理的上海浦东的菜价

什么概念?一棵大白菜,正常价也就三五块钱。广州飞上海的机票也才百来块钱。而现在在上海部分地方,三颗白菜就顶一张机票。

在微博上,最多人吐槽的,便是因为疫情而推高的菜价。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WDHGkeibemqyCT9qGBUOwtibr0GkhWceK0buXnMGC5QicQgjKZNUYJJ9Q.jpg

蔬菜、食物涨价,是老百姓最能直接感受到的通胀。

但如果这些不涨,就意味着没有通胀了吗?不尽然。

通胀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传导的过程。

上游、下游、消费端,每一个环节,通胀都在影响你的钱包。

事实上,上游成本端的通胀已经出现了,并已经在影响我们的投资收益了。

中泰证券梳理了两个表,我认为足够形象。

图一,采矿利润越高,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的利润越低。
图二,原油价格上涨1%,对各行各业成本的影响情况。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vibN86ctz6IKASO5d8br9eE28yPJA9BLcR7meQtqRibMCmIfAleibo3lQ.jpg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E4C8EeoKSSGZh1RQBBzhMIwicoh8NqVm1jLrZico6nMxa27ZdHsEWvTA.jpg

怎么理解?

整个供应链的最上游,也就是原油、矿材的价格如果涨起来了,那么企业的成本也随着涨起来,企业的盈利就下降了。

所以,当通胀最开始出现在原油、有色金属、矿这些大宗商品,也就是供应链的最上游时,赚钱的只有少部分做这一业务的能源企业,剩下的中下游企业都要给高成本买单。

资本市场的定价,是定企业未来的赚钱预期。企业赚钱少了,股价也就下来了。

主营周期品、原材料的公司涨,其他企业都不怎么样——这也是我们去年、今年A股的情况。

所以你明白为啥你买的股票基金收益那么惨了吗?

好在中国的工业原材料价格,有一部分是受国内监管控价。所以在美国PPI全面疯涨的情况下,咱们的煤炭、黑色金属这些价格能压下来。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太严重。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pExYBTsHUgNREFNzyUUFNc8bibqBhe7tlmJ8D489VTCVlBHjQvE2HPA.jpg

不过最近业内已经在讨论,3月份的工业指数PPI,也就是工业品价格的统计指数,可能出现全面疯涨,包括国内控价的煤炭这些也控不住了。如果真出现这情况,下游企业的压力将是成倍增加。

随着时间长了,企业也要自救。原本企业卖一辆车能赚2万,现在还要倒贴,企业自然是不愿意的。

最近集体涨价的新能源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车的重要部件,锂电池因为供应不足而涨价。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riaI699FnAfibSzPDbbZltDjcoLplSKYy9mEKhIxddzJkP92Nc4zdXBQ.jpg

电池涨价, 叠加电车购车补贴减少,没法赚钱的新能源车被迫全面涨价。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Qib612wZK3oQ8IPcWiaFJ63kUQlm70bYicgUw6K6Xdial3mIZKESdLd3jQ.jpg

一旦企业出售给老百姓的消费品开始涨价,通胀就传导到下游了。

目前我们还感受不到通胀,是因为除了电车之外,大部分企业还没开始涨价。

为什么有钱不赚,企业不涨价?

不是不想涨,是不敢涨。


为什么企业不敢涨价?

当老百姓需求不充足时,本来销量就一般,再涨价就更没人买了!

需求疲软,不愿意消费,是通胀没法从上游传导到下游的核心原因。

最惨的还是下游企业。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所以通胀还没传到我头上啊,不是挺好的吗?

当通胀压力卡在上游,通胀压力变成成本压力,会压垮各行各业,影响了经济,最后影响的还是我们老百姓的生活。

所谓良性经济,就是良性通胀,是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健康。

今年的环境其实和2017-2018年很像,需求的减少,导致通胀没法传导到中下游。宏观经济分析师李迅雷最近在报告里表示:今年需求端的下行压力可能较2017-2018年进一步加大。

今年地产销售的持续下滑,各个城市疫情态势的蔓延.....都给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带来不确定性。

大家没有信心是真的。

那么, 要怎么提高消费端的需求?核心来说还是得:一,老百姓手里有钱;二,老百姓愿意花钱。

这不,这几天已经有明显的吹风,鼓励社会借钱贷款了:


3月29日,便有一位分析师出来吹风:“只有基建投资增速的反弹并不能够使得经济增速稳定在5.5%。不论政府杠杆率如何调整,企业加杠杆难以独自完成,必须有居民加杠杆来配合。


同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颇受瞩目的条例:(十二)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扩大信用贷款规模,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


高层和砖家,不约而同地鼓励企业和老百姓加杠杆。

叠加央行一季度例会的表态,态度很明显了。

手里有钱了,便能投资、能消费、能参与更多经济活动。

中信证券的一个通胀分析框架,说清了社会加杠杆和通胀的关系: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iazpZTc5veFdhKc551OAGiaDdI4g7esicITkqWjtyJHjic24WfyTibib9Jjw.jpg

一般债务周期(看社融增速)会领先通胀周期2-4个季度。

债务周期反映的正是经济的总需求,比如老百姓、企业、政府加杠杆,都借钱手里有钱,2-4个季度后会迎来通胀的上行。

简单来说,当社会开始成规模地借钱,2-4个季度后便会迎来一轮通胀。

文章说到这里,就是借用一个极简的通胀分析框架:上游-下游-消费者。

先是工业品通胀,原材料涨价;
后是消费品通胀,老百姓买的商品涨价;
但是消费品涨不涨价,也受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影响。


所以,中国会迎来高通胀吗?

条件还没成熟。

现在因为疫情和地产需求、信心不足,整体经济需求都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工业品涨价传导到消费端的速度。

但是,如果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那么我们有可能在下半年迎来高通胀。

1)企业扛不住太大的成本压力,不得不涨价;
2)俄乌导致的饲料粮食涨价,再叠加猪周期;
3)稳增长实质动作出来,企业、老百姓加杠杆成规模......

通胀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传导过程。

理解清楚这一个传导路径,在投资生活决策上你的思路会更清晰。

说到这里,还不够。

有两个平常问得最多的问题,我也尝试说个明白。

1、普通人怎么发现或者查看通胀,是不是看CPI就行?
2、通胀来了,是不是房子要继续涨了?


中国的通胀指标CPI,是失真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纠偏,如果只看CPI你可能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

正如我在开篇所说,中国的通胀核心指标CPI,主要看“猪+油”,受猪价和油价的影响最大。

我们不妨回过头想想,过去十年、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成本里涨得最多的是什么?

不是猪肉也不是油,而是房价——却不包含在我国的CPI里。

房租虽然在我国CPI里,但影响却微乎其微。

为什么美国如此看重通胀指标,因为他们的CPI纳入了资产价格。2021年2月份,美国房租CPI同比上涨4.8%,创下自1991年以来的新高,而房租项目占美国CPI的权重接近三分之一。

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早在2020年大放水之后,对咱们的CPI有所评价:

1、通胀的算法失真:传统的通货膨胀CPI计算忽略了资产价格、可支配收入、劳动付出,不够精确。

2、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而通胀也发生结构性变化:资产涨,普通消费品不涨。

看着菜价你觉得没通胀,实际上股价和房价都翻几倍了。

看不见的通胀最可怕。

那么我们普通人要怎么看通胀?

这里提供一个更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通胀算法是:通胀率 = M2增长率 - GDP增长率

通胀本质是货币超发。你可以简单理解M2的增速是央行的印钞速度。当M2增速超过GDP增速,就说明钞票引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dXnYh8e1mSibVbmuuvHA0ne8LrUaZ1JsbYQwn9BRlwMu3yIu7QghJJA.jpg

这才是体现通胀的真正数值。

知道真实的通胀率后,下一个讨论的便是长盛不衰的母命题:通胀之后,钱会流去哪里?


之前楼市火热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借钱炒房;股市热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借钱炒股......这些热钱的流向,解释了为什么通胀没有发生在消费品端,而是发生在资产端。

那么接下来如果迎来一波通胀,楼市会像过去十年那样大涨吗?

大涨就别想了,稳住还得靠农民工、老乡。

过去20年的楼市火热,除了因为超发的货币,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是城镇化率。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需要安家立业。人口的通胀推高了城市的房价。

现在,随着城镇化陆续完成后,城镇的安家需求大降,少了炒房客,楼市很难大规模火热起来。

发改委在前几天发了一份文件,《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这里面除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户,还提出两个新的动作:

1)对于人口集中流入城市,鼓励区分中心城区和新区郊区的"差异化落户"政策;
2)对于具备条件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很多人把这一文件解读为对房地产的利好。

我同事路口大爷进一步分析后认为,这属实想得太远了,长期对楼市肯定是利好的。

但是更短期的解读,核心应该是借此来刺激消费。

这又回到了咱们前面说的,消费端的需求低迷是当下最大的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位委员在前几日的论坛里说过:


人口一萎缩,消费就会收缩,而我们现在还在转向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如果应对不当,经济就会彻底陷入长期停滞。


他认为刺激需求的一种办法是让在城市工作的2.6亿常住人口获得户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就没有太多后顾之忧,那么至少可以刺激消费,提高30个百分点。


复旦经济学教授兰小欢在最近的访谈里也谈到:“经济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只能在既有框架下慢慢调整和摸索。”


如果说当下这个大环境,要怎么投资,我认为这句话颇有道理:

用通胀对抗通胀。

如果大宗商品涨价,我就去买周期品对冲风险。
如果是猪涨价,我就去买猪周期对冲风险。
如果长期看涨中国经济,认为超发的货币终将流入A股,那我就去买指数对抗长期通胀。
......

这已经不是一个避险的时代。最具避险价值的黄金已经从2000回落到1900......最具避险价值的币种日元也跌到了七年以来最低。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LiaFdkhYl0cy1T9TKvrbLSq48yNj5tc5DhQYWHf68O31iaLU108OrMzg.jpg
5mKndkkibORv2QsIpQLMfwHhQUicbdV2tKRayzRJMZfJYQy5VkQRs1Ab2jCRl5aVhOjzQGuXpibwoX7uHUlEaqY1g.jpg

在现代货币理论大行其道的当下,很多过去的理论和工具都在逐渐失效。

用通胀对抗通胀。打不赢他,那就加入他。

文章来源:智友学堂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