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的动静有点大,多城市房地产政策频频推出,出现“松绑”的迹象。
冬去春来,各地政策“大松绑”
松绑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我们一起来捋一下:
01供给端土地松绑
——房企拿地门槛降低
通过降低拿地门槛,有利于提高房企的利润率,激发房企的拿地热情。
近期厦门、合肥等地的集中供地溢价率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02 降低贷款利率
——同样金额贷款,支付的利息更少了
2月末以来,苏州、南京、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房贷利率均有所下调。
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有87个城市的房贷主流利率环比下调,没有利率提高的城市。
与此同时,银行放贷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03 下调首付比例至2成
——花更少的首付就能“上车”了
菏泽、赣州、重庆、佛山、南通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将首付比例下调至2成。
业内人士预测,接下去还会有一波降首付比例的浪潮,而且,预计后续将会有部分城市解除限购政策。
04上调二手房指导价
——变相增加贷款杠杆
就在昨天,深圳官方宣布,二手房官方指导价将上调3%-5%。
说白了就是给二手房增加3%至5%的杠杆。
以一套1000万的房子举例,原先最多只能贷款490万,自己需要支付510万的首付。
指导价上调之后,最多可以获得银行514.5万元贷款,首付款下降至485.5万元。
很明显,3%-5%这个涨幅背后暗含的意图是:让市场适当回暖,但不能过度活跃。
松绑效果怎么样?
3月最新的房地产数据,显示拐点可能已经出现!
先来看3月一线城市的成交数据: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监测数据,3月一线城市的成交数据整体环比上升12.0%。其中北京升幅最高,广州升幅第二。
二线城市方面,环比上升更高:
二线城市成交数据3月环比上升了32.3%,其中苏州升幅明显,福州次之,武汉位居第三。
再来看看二手房的成交数据: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同样乐观,仅今年3月1日至3月17日期间,其监测的5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量较2月份(春节后)日均成交水平增长约17%。
虽然各地数据的同比依然是在下跌的,比如中指研的一线城市整体成交同比下跌了44.2%,二线代表城市同比下降47.4%。
但对于评估基本面拐点来看,环比数据显然比同比更重要。
“三道红线”依然是底线
既然宽松政策起到了效果,未来政策会继续松绑吗?
今年两会的政策意见上,提出: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后续的配套措施上,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化解风险”,另外一个是“房地产企业”而不是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个是“新的发展模式”。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传统的靠高周转、加杠杆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已经不能再救了,必须走新的路子。
优质的低杠杆型房企是要支持继续发展壮大的,但劣质的高杠杆型房企不会再救了。
所以,从上面的政策措施也可以看到,没有对企业端三道红线的松绑,只有对需求端扩大的松绑。
地产前景如何?现在可以上车了吗?
尽管房地产数据在回暖,但依然不少人对房地产的未来担忧。
悲观的论调认为,“当前房市需求的下行压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更低的人口周期、更大的城市差距,叠加了更弱的涨价预期。”
地产产业链低迷、融资紧绷、违约上升一系列问题引发企业现金流和就业的连锁反应,叠加疫情影响,居民收入承压,这些因素都导致房价上涨乏力。
事实上,以上近忧虽然看起来严峻,但长期来看的情况却没有那么糟。
首先,对于地产企业来说,在当下这个阶段,还没有暴雷的,随着需求端的回暖,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正在“走出ICU”,春天已经不远了。
尤其是那些负债率相对较低,过去经营口碑还不赖的民营房企,未来的弹性将值得期待。
能活下来的,一定都会吸取教训,更注重拿地的质量和回报,注重精细化的运营,风险已经在逐步下降。
其次,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
地产去金融化后的住房需求能够支撑2030年之前地产投资年均5%左右的名义增速,因此对长期地产投资无需过度悲观。
最后,今年两会比较罕见地提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更宽松的地产政策空间正在打开,稳地产等于稳经济已成为市场共识。
稳地产首先要稳地产需求,预计这一点将在未来逐步成为共识,未来也会见到更多政策针对地产需求板块。
无论是否因为稳定市场而出的放松政策,住宅单一配置风险大,房住不炒是主旋律。
新经济时代房地产投资有非常多元的机遇——-例如商业地产中的:存量旧改、物流地产、数据中心、生物实验室。
个人较难进入商业地产的领域,缺乏专业判断,也缺乏项目投资渠道。
携手专业机构,用房地产金融的投资方式,配置多元地产资产,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加收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