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两年疫情过去了,哪个产业最扛得住?

 


不知不觉,新冠病毒已经来到这个世界2年了。如何评估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许多人从股价和GDP等数据入手,开展了大量研究。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数据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们的单位:元。无论是美元、欧元还是人民币元,用它们来表示的数字都会受到货币政策的扭曲而失真。


当我们看到“1元”这个数字的时候,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的1元跟昨天的1元可比吗?1美元真的等于6.35元人民币吗?这些都是问题。


当“元”被用来表示资产价格的时候,它的意义就更模糊了。比如我们常说,某个小区的房价是每平米X万元。其实只不过是最近有那么一、两家人愿意用这个价格交易罢了。它真的可以适用于整个小区吗?


在金融市场上,从首富到首负的距离,也许不过是几年时间。“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循环被演绎到了极致。沧海与桑田,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相?


假如我们把金融周期视为价格不断偏离均衡并最终出清的过程,那么从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市场的失衡水平可能已经达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些以“元”来表示的统计量是否仍然可信?


有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拨开货币的面纱,用最基本的实物工作量来对新冠期间中国经济的表现做一个回顾。


这里还有一个格局问题。有些人就喜欢急吼吼地用高频数据来对宏观政策评头论足。这是非常浅薄的。


我们不能抛开整个棋局而单独评价其中的某一步棋。新冠危机是在严重失衡环境下进行的一场大考。各国的表现得分,势必要等到棋局终了,市场出清之后,才能够盖棺定论。


请记住:只要最终胜利了,现在的失败也可以被视为迂回。但若是最终失败了,所有的胜利也都成了冒进。本文名为侧记,而非总结,其原因即在于此。




本文选取了四个最有代表性的实体行业:钢铁,电力,汽车和半导体。


其中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数据都可以直接抓取。汽车具有一定的内部差异,但是单价差异通常在10倍以内,因此还是统一用车辆数来表示。


半导体产品的内部差异可以高达数十、数百倍,采用件数统计将严重失真。因此不得不采用金额来表示。不过由于半导体产品具有全球统一定价的特征,所以横向可比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由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规模。所以本文只将全球分为中国外国两个部分,并给出两者的比例。

钢产量:


发电量:


新车销量:


半导体销售额:


纵观上述四图,笔者有两条感想。


第一,新冠危机确实危中有机。2021年相比2019年,四大行业的中外比都有了跳跃式的提升,增速超过历年趋势外推。


这说明,中国的新冠应对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在经济上也达到了弯道超车的效果。某些海外媒体污蔑的“动态清零牺牲经济活力”,纯属酸葡萄意淫。


为防杠精,我特别指出一下,21年比19年,美国的发电量、钢产量和新车销量都是负增长。


当然,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但是拿现状跟“假设没有新冠”去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搞研究,不能学小姑娘做白马王子梦。有意义的,只能是手头可选的几条应对策略之间的横向比较。



第二,世界经济的韧性不可低估。笔者曾经一度担心世界经济会因为新冠疫情失控而产生两成、三成以上的大幅下滑,甚至崩溃。


事实证明,虽然“外国”的疫情管控花式拉跨,但是四大行业的产出还是基本保持了稳定。“新冠改变世界”的判断可能仍然有效,只不过它生效的速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戏剧性。


上述四大行业都是代表性很强的基础性行业,但是它们都属于第二产业这个大类。我们知道,新冠疫情对于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观察第三产业最适合呢?想来想去,还是民航客运量最有代表性。


下图是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的客运量季度统计,以2019年四季度为100%。红圈标出的是中国三大航。


对于上图,笔者也有两条感想。


第一,新冠疫情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确实远大于第二产业。毕竟人会生病,机器不会生病。这是说什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而且有意思的是,各国民航客运量的下滑幅度似乎跟抗疫政策并没有多少相关性。无论是动态清零也好,与病毒共存也罢,无论你是相信大号流感无所谓,还是相信疫苗一抓就灵,客运量都得下滑个三、五成。


仅就这一点而言,绝大多数研究都高估了媒体、专家、政府官员对于民众意志的掌控能力。其实无论你怎么搞,人们对待疫情的反应都是相似的:减少出行。


只有2021年上半年的大规模接种疫苗这个事件,才真正帮助美国三大航的客运量从两成恢复到六成左右。但是此后也就停在这个水平上了。而中国三大航提前一年多就已经开始在这儿波动了。


现在毕竟是21世纪互联网时代,谁也别把谁当傻子。欧美的口罩令、聚会令、限行令,松了又紧,紧了又松,跟闹着玩儿一样。可是其实你从谷歌和苹果出行的高频数据上看,这些政策变化其实根本没有多大影响。民众压根儿就没想听你的。


误以为欧美民众对于专家和官员意见能够令行禁止,说一不二,这是拿中国的刻板印象去套欧美的现实情况。


同样道理,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并不是因为中国政府有什么黑魔法,可以控制每个人的言行。这恰恰说明中国民众基于对自身医疗环境水平的认知,普遍认同动态清零的必要性罢了。


你要是硬给它放开,各地每天报个几千、几万病例,那么出行人数还要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更加完蛋。你信不信?


误以为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意愿,顶着疫情也要出去消费,只不过被中国政府强行圈禁了起来。这又是拿欧美的刻板印象来套中国的现实情况。

第二,透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数据,我们可以窥见不同人群的遭遇。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假如所有人都很困难,干脆让政府大水漫灌,系统性救助,那么大家谁也不欠谁的,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假如一个经济体的内部出现冰火两重天,事情就反而难办了。


有些人的生活已经是水深火热(是真的),但是你却说全局平稳向好(也是真的)。那么你觉得那些人会怎么想?有苦水总是要倒出来的,你总不能让他一直憋着。其实光倒苦水也不是办法,关键还是要有出路。


从原理上讲,新冠疫情属于天灾。受灾群众本身无错,理应得到支援。但是新冠又与水旱地震不同,牵涉面太广太杂,没法按照一般救灾支援的办法处理。这确实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解法已经超出本文的讨论范畴。


不过我想指出,第二第三产业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中国阶段性抗疫成功所带来的“幸福的烦恼”。假如病毒不再变异,欧美经济逐步恢复,他们迟早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归根结蒂还是那句话,人会生病,机器不会生病。与病毒共存,人会受影响,哪怕发烧三天也不好受,但是机器不会受影响。


所以不要搞错。现在是中国领先太多,套了欧美一整圈,所以看上去像是落后一样。等他们的确诊数量下降90%并稳定,才会达到中国现在的状态:第二产业恢复增长,但是第三产业仍然落后。


那么在新冠病毒不能根除的客观约束下,到底如何帮助第三产业恢复?希望中国能够为人类尝试解决这道难题,做出表率。


最后问一句,利用货币幻觉,直接发钱,算不算一个解法呢?这就回到本文第一段讨论的内容了。


孙猴子可以凭空变出一桌酒席来,闻着香,看着美。但是你必须等到把它放进嘴里的那一刻,才能知道那到底是不是一把猴毛……



文章来源:智友学院


b9440236f84f1156b4d5219fd51c0fb.png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