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GDP再创新高。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经济数据,全年GDP总量达1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以全年平均汇率6.45换算,2021年中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
根据机构预测,2021年美国GDP预计为22.8万亿美元。以美元计算,中国GDP首次超过美国的3/4,中美经济差距再次缩小。
这背后,除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外贸强劲增长、消费复苏带来的助力之外,更关键的是新动能带来的增长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强劲增长动能。
然而,不是每一个产业都能保持高速增长,有产业在扩张,有产业在收缩。
相比而言,2021年全年,房地产业、建筑业同比增长分别为5.2%、2.1%,处于垫底位置。
而去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甚至同比下滑2.9%,为近年来首次。
高技术制造业扩张,房地产等产业衰退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刚刚过去的2021年,堪称大洗牌之年。
这一年,阿里巴巴市值跌去了近50%,新东方市值跌去了88%,中国恒大市值跌幅接近90%……
三大企业,分别是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的龙头。其市值剧烈波动背后,对应的正好是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教育双减和楼市反炒房等政策。
平台反垄断,让深陷“攻城略地”狂欢的互联网巨头们,感受到了政策威力。
互联网,曾经是信息革命的主战场。但随着行业蓬勃发展,不仅平台垄断问题日益严峻,而且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创新动力开始衰退,一些巨头企业沉迷于资本游戏,甚至将社区卖菜作为竞争的主战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弱。
因此,以阿里巴巴、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收到了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反垄断罚单,互联网行业“大鱼吃小鱼”、赢者通吃的格局由此被改写。
教育“双减”,更是颠覆了整个教育培训行业。
成立教育培训监管司、不再审批新的教培机构、学科教育类机构禁止资本化融资、禁止周六日开展教学……一系列政策叠加而至,教培企业几近“团灭”,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龙头企业,年内股价普遍跌了80%以上。
显然,教育培训不再是资本的竞逐之地,而经由培训变本加厉的内卷化教育竞争也告一段落。
与反垄断、教育双减、双碳同样重磅的,还有楼市“反炒房”带来的深远影响,让2021年真正成为房地产转折之年。
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二手房指导价、房地产税试点……这些指向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政策的出台,首次扭转了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房地产开始“缩表”,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为特色的房地产模式受限……自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首次遭遇重定位。
恒大、佳兆业、花样年、华夏幸福、泰禾等龙头房企遭遇债务困境。
面对困境,行政不再兜底,没有了新一轮涨价去库存的刺激,这些房企想要重演绝地反弹的奇迹可能性不大了。
从互联网到教育培训再到房地产,这一轮产业大洗牌,直指一些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无序扩张、资本炒作、996、财富分化、内卷化、脱实入虚……
种种信号表明,在房地产失去了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之后,互联网产业也即将沦为传统产业,新一轮变革在所难免。
三大产业大洗牌的同时,一些高新产业则完成了逆势扩张,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能。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能源汽车、5G基站和PC设备,三大行业全部跻身全球首位。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5G基站建设方面,根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至2021年末,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42.5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了5.18亿户,覆盖全部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
在PC设备方面,咨询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PC总出货量达到3.49亿台,同比增长14.8%,出货量创近十年新高,其中联想集团以819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23.5%。
2021年全球PC出货量 来源:IDC
这三大行业恰恰对应了三个重要产业:新能源、新基建、新IT。
新能源、新基建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能,可谓众所周知。
一个对应的是“双碳战略”,新能源取代传统高耗能产业是大势所趋;
另一个对应的是新型基础设施,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的新基建,正在逐渐取代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
相比而言,新IT似乎显得有些“低调”,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
新IT以“端-边-云-网-智”为主要架构。最近几年,边缘计算、云计算、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在飞速发展,而作为传统端口的PC销量创下近十年新高,这一切都标志着新一轮IT革命的开启。
不仅如此,日前,工信部信通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新IT”正在成为各行各业转型的“数字基座”。
可见,新IT并非新概念,而是早已应用到产业转型之中。或许,新IT之名,听起来不及元宇宙、互联网+、共享经济等具有颠覆性,但其对实体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新IT,一边对应着工业4.0时代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需求,另一边对应着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正如高层领导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所强调的: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处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新IT,未来无疑将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三大传统行业面临大洗牌,到新能源、新基建、新IT等“三新”产业的崛起,释放了什么信号?
可以看到,无论是新能源、新基建,还是新IT,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共通点:实体经济。
从三大产业洗牌到“三新产业”崛起,揭示了十四五时期一个重要趋势:
告别弊端重重的传统产业、旧动能,回归实体经济、导向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时代风口。
为什么要回归实体经济?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背后,既有疫情冲击带来的深远影响,也不乏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因素,更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GDP同比增长8.1%,超出市场预期。
不过,2021年四季度GDP增速,已经放缓到4%。而据机构预测,2022年GDP预期增速可能在5.5%左右。
面对这一背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成了关键,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次出现在重要会议公报里,也就不难得到理解。
如何应对“三重压力”?
与过去不同,这一次“稳增长”的关键,不再是大基建大投资,更不会是能耗“双高”的传统产业,不会是传统互联网或金融产业,更不会是狂飙突进的房地产,而是以新基建、新能源、新IT为代表的三新产业。
这些产业,要么是不乏高科技含金量的实体经济,要么是着眼于实体经济的新设施、新技术、新业态。
事实上,即使没有“三重压力”,实体经济也早已成了经济发展的重心。
早在2019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为何重要会议不断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外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科技、供应链一旦受制于人,经济就会出现风险,这是未来大国竞争的主战场。
内有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追求,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从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科技兴国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这一切的着眼点,都落在了实体经济上,落在了以新基建、新能源、新IT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上。
应对“三重压力”,“三新产业”理应担起更大责任。
新IT,成为年度数字化转型关键词。
根据工信部信通院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蓝皮报告——新IT赋能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新IT”是各行各业转型的“数字基座”,能发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打造敏捷化服务、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新IT,靠什么承担起这一重任?
这背后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正如工信部信通院报告所指向的,新IT是工业4.0、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的数字基座。
我们都知道,传统工业时代的基建设施,在于铁路、公路以及水电煤气,这是任何国家正常发展都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互联网转而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带动了互联网、软件服务、PC制造、手机制造等一系列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
如今,站在工业4.0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关口前,新IT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不仅深层次重塑互联网产业的面貌,更将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其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三个不同时代,诞生了三个不同的“IT”模式。
如果说老IT(Industrial Technology)、旧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分别带动了制造业、信息产业的崛起,那么新IT(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则会带动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与数字产业的空前融合。
根据工信部信通院发布的蓝皮书,新IT已在为作为碳排放能耗大户的石油石化、电力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石化石油工业建设公司借助化管道和半自动焊机焊接智能管理系统,国家电网借助电厂实景智能管理平台、配电房智能监控等平台,作为中国化纤龙头的桐昆企业依靠覆盖近千条生产线、2.6万多台设备的完整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均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实现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和智能化管理的目标。
三大企业数字化转型背后,均不乏联想集团的身影。目前,联想形成了以“端-边-云-网-智”为代表的新IT模式,将智能设备、边缘计算、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为一体,助力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根据工信部信通院报告提供的数据,新IT能使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能效水平提高30%左右,能源行业更能实现“减排不减产,增收不增耗”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新IT的意义不仅在于“稳增长”意义上的“降本增效”,更在于赋能实体经济,助力传统企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前沿,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从而助力高质量发展。
正因为这一点,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将新IT视为“第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产业”,正是相对于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特征的三次产业而言的,以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结合等特征,未来将会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崛起。
这个领域,未来有望诞生一批跨越实体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国际性企业。
05
谁是新能源、新基建和新IT等“三新”产业的发展重镇?
北上广深、杭州、合肥等一二线城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其中,合肥之所以能与一众经济强市并列,原因在于其在新能源和新IT的布局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年来,合肥借助一系列风投布局,揽获“新型显示产业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中国IC之都”等一系列称号,诞生了诸多明星企业,GDP也迅速跻身万亿俱乐部。
这其中有三个佼佼者:蔚来、长鑫和联宝。
蔚来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之一,长鑫则填补了国产DRAM领域的空白,联宝则是世界最大的PC设备制造商联想的合肥生产基地。
联想合肥生产基地,近年来为合肥创下了多个记录。
早在2020年,联宝科技就成为合肥首家“千亿企业”,2021年营收突破1227亿元人民币;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02亿美元,成为安徽首家百亿进出口额企业。
同时,联宝科技位列2021年安徽百强企业第三名,仅次于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后两者都是传统产业,说联宝是安徽第一大科技企业并不为过。
联想合肥生产基地为什么这么强?
一方面,它是全球最大PC生产商联想集团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年产3000万台电脑,全球每出售8台电脑,就有1台产自这里。
另一方面,新IT的出现,为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提供了更多支撑。
联想合肥生产基地的生产线,是大数据、工业IoT、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最多的场景。
借助这些新IT技术,联宝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检测、感应和搬运设备的互通互联,且通过智能化系统与70多家上下游企业构建了“4小时产业圈”。
联想合肥生产基地最新上线的“水星线”,拥有61套自动化设备、23台机器人。而作为主板工业智能互联显的“哪吒线”,自动化率高达90%,这两条都是是联想自主开发且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生产线。
新IT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如何助推城市经济产业升级,联想合肥生产基地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
06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竞争与合作是难以绕过的时代主题。
这场大变局,自经贸领域开启,逐渐向尖端科技、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蔓延。
美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巩固了其世界地位。中国的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曾被视为“弯道超车”的希望。
然而,当互联网企业逐渐强大乃至形成垄断之势,赢家通吃的逻辑上演,不仅会遏制创新、损害公平,而且一众企业都放弃了技术创新的初衷,转而追逐跑马圈地的资本游戏,无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更关键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这次工业革命,贯穿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诸多领域,不是靠虚火过旺的互联网产业本身所能支撑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呼唤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同向升级。这其中,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是关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如何结合,成了新一轮国际博弈的主战场之一。
这就是 “新IT“的重要性所在。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向结合,为实体企业打造转型的数字“基座”,从而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助力。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