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每一个人都相关。
这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政策文件出来,放在一起,帮大家捋一捋,背后的联系和逻辑。
梳理下来,最大的变化是,上面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宽松,而是定向对某些产业去放松。
未来理解中国经济和投资机会,要多站在产业的角度。
水去哪里了?
这周国务院出台的3份文件,都和扶持中小微企业、扶持专精特新有关。
减负,加钱,都用上了。

汇总下来,这些扶持动作,主要分为:
看见没,开源节流,降成本,增加信贷支持,定向宽松。11月以来,上面已经开了三次与经济有关的座谈会,都提到了要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举措,帮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如果你不是企业主,你最关心的,估计是,哪些行业更被重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下一阶段财税、金融支持的重点之一。前段时间,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公布,里面删除了“管好货币总闸门”的字眼。今年央行宽松的方向已经很清晰,一是碳减排,二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尤其是前者,央行专门创设了货币工具,与当年房地产棚改大放水,工具相似。就在这周二,证监会也宣布开绿灯,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资本市场,看到更多支持碳中和的动作。
长期看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人口、资本、全要素生产力。短期看需求,创造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自,投资、消费、出口,它们的变化,会带来短期经济的波动。当统计局公布了去年七普人口数据后,为什么大家反应那么大,很多数据都冲上微博热搜。虽然变化方向和我们预期一致,但变化速度大大预期。体现在几个方面:
- 65岁以上的人口增速太快了,从1亿到2亿,只花了16年时间;而从5千万到1个亿,反而花了23年。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其实我们只差半只脚,就踏入深度老龄化了。三大长期动力之一人口,已经缺了一角了。在我们本周的趋势观察里,智谷趋势研究员逍道一发现,郑州到重庆,西安到武汉这两条高铁线路正在或即将施工,而为了可能很难看到这么大规模的高铁线路修建了。而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新资本,正在崛起。比如,绿电基础设施、充电桩、特高压、5G通信等等。前几天刚公布的数据,中国四大类清洁能源的发电装机容量,都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而中国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我们的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还只有13%。从10%-30%,将是市场大爆发的时期,按照当前的速度,可能2-3年就会实现。与之配套的,换电站、充电桩、储能设备等等,都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就是和房地产完全不同赛道的新基建,是新的资本聚集地。但光靠新资本肯定不够,产业进步、人类进步,最终得靠先进生产力。英国发明了蒸汽机,美国发明了内燃机,下一代的技术革命和先进生产力会诞生在哪里,希望是中国。所以你会看到,继北交所之后,高层越来越高频地提到“专精特新”、高端制造。资本市场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发布了专精特新、北交所主题的基金,未来可能还会放开公募基金投资北交所的权限。最近在看《美股70年》,里面提到,美国七八十年的滞胀时期是怎么走出来的呢?高端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贡献了很大力量。
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一则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意见书很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全文,我这里总结几个和大家相关的要点。意见书里提到,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再就业、当志愿者,等等灵活就业形式。里面还提到一个词,“低龄老年人”,这一部分刚刚退休,但还有就业能力的老年人,可能会成为未来老年人就业的主力。这个消息,让我不免想到前几天统计局公布的预期寿命数据。在2015年,女性预期寿命就已经接近80岁了,相比经济通胀,大家更要解决的是年龄通胀的问题。到年底了,新的政策文件比较多,大家锁定好智友学院,我们会及时给大家解读最新的趋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