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其实就是再次扩大抵押品的范畴,因为要求用减排量作为贷款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成为中国新的基础货币来源。将碳排放权纳入货币发行,中国并非唯一。就在几个月前,欧央行(ECB)也曾表示,将进一步将气候变化考虑纳入其货币政策框架,扩大其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建模、统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分析能力,同时在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抵押品框架与资产购买等领域,按照气候因素予以区别对待。这意味着,欧元也在考虑将碳排放权纳入欧元的基础货币发行。为应对一直饱受诟病的“漂绿”(Green Washing,企业将自己洗白为低碳环保企业)现象,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出台新的“欧洲绿色债券标准”(European Green Bond Standard,简称EUGBS),以维护绿债市场。由此推想,未来中国也很有可能出台自己的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标准。在金本位时期,人们普遍会关注纸币的含金量,有人不免畅想了,未来有一天,人们会不会关注纸币的“含碳量”……甚至有人想到,过去中国用外汇做货币基础,而土地和房地产贷款则是广义货币扩张的基础,如果,碳排放权将成为企业贷款的基础,未来的人民币将会紧紧绑定碳排放。不过,也许是我比较保守,我个人对“碳货币”的前景并不是很看好——虽然我个人硕士专业就是环保这块儿,而且我的同学中,也有不少人从事碳排放这块儿的工作。短期并不看好的原因在于,当前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价格太低,根本不足以支撑当代天量的信用货币发行,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过去的4个月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仅为11亿元,这个规模,不及央妈随便操作一个逆回购的1/N——除非碳排放权的价格,像比特币价格上涨那样,从现在的几十元一吨,上涨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吨,由此再来充当基础货币还差不多,但这个可能性又基本没有(多种几棵树就可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来说,生存都是第一位的,碳排放权恰恰是在限制人们过上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说其实与人性相悖。你怎么能想象,就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愿意为了减少碳排放,不再住漂亮的房子,不再使用高耗能交通工具,不再使用各种高耗能的商品?远期也并不看好的原因在于,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虽然有科学证实,但是,这种涉及远期而且非常宏大的概念,其实是非常不确定的,还有很多人根本不认可这事儿(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选择退群),因为各种利益杯葛,各国政府也很难就此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从远期看,碳排放权作为一个各国政府所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与当代的信用货币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普通人也很难在心底里把它当成财富存储的载体。如果只是政府在强推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在久远的时间里,很难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建立信用。相比被各国政府100%控制在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我个人还是更愿意相信比特币、黄金这些非政府的、分布式的资产,更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基础。 文章来源:地主家的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