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北京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000多家。这些一般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家具和木制品加工等行业。
后来在2016年北京市“两会”期间的市民对话中有人问:“老说疏解疏解,我挺担心的,都走了,挣谁的钱呀?北京没钱了,啥福利都瞎了。”今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回答 “高精尖”。(引用来源:澎湃新闻)
说到“高精尖”大家就懂了,这种产业发展的布局导向,指的是发展附价值高、能耗低,投入产出比高的信息、科技产业,有望以最少的资源占用保证城市高效运行,被形象地称为 “白菜心”。
2021年9月2日晚间,国家最高领导人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中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也就是说,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中国大陆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要跟大家见面了!
这个重磅消息获得举国关注和期待。设立北交所,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尤其是“与精特新” 和“小巨人” 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这不仅是促进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大招”,更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对全国来说,都是大好事。
虽然北交所开市时间仍然没有公开,不过,北交所开市应该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据统计,在9月17日至23日期间的仅有4个工作日中,全国股转公司安排了4场精选层审议会,7家企业接受审核,这样的审核节奏在年内还是首次。
很显然,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任务。北交所开市进入倒计时阶段,让许多人对投资“专精特新”非常期待,这从近期北交所带起的新三板开户热潮就可以看到。
但对于北交所的成立,也有人疑惑:新三板、精选层的定位就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而且,精选层上的挂牌企业是可以转板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再成立一个北交所?是不是这些企业质量不佳,为了使其实现上市才设立北交所,这会不会是揠苗助长?
01为什么有了新三板、精选层,还要设立北交所?
围绕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目标,北交所的设立本质上是深化新三板改革的一大重大举措。
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层次中,不同板块有不同的定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服务不同阶段企业的四个层次,可以看到,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企业就像学生升级一样,新三板就像资本市场里的小学,在中小微企业弱小时帮助他们更顺畅地进行融资,使其更好地壮大起来后还可以转板,去深圳、上海的交易所进行上市。
这样设置的出发点本是非常好的,但新三板帮助中小微非上市股份公司做融资服务的目标能否很好实现,有两大关键点:一是股份转让的买家和卖家要多、并且积极;二是新三板能与沪深交易所无缝对接。
事实上,这两点都一直困扰新三板。
先说转板上市的衔接问题。早先,新三板和沪深交易所实行的是两套制度——新三板实行的是类注册制的形式审核,而沪深交易所实行的是保荐制。两台制度之间衔接起来不仅不便,甚至有的公司还发现这会增大新三板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难度。
后来,在2019年,科创板面世并率先采用注册制;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也正式落地。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三板到科创板或创业板转板上市的衔接问题。
但新三板内部还有投资相关的问题。买卖不够活跃,新三板的融资功能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因此,2020年7月,新三板增设的精选层正式设立,精选层实行公开发行和连续竞价交易,新三板自此成为了一个包含“交易所”功能的“交易场所”。
这样一来,股东人数限制、竞价交易等问题都解决了,退出更有希望了,买家和卖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但问题是精选层与现行的法律体系还是并不完全配套,所以精选层与沪深交易所之间仍然有很多政策衔接上的问题。这时,设立北交所就成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按照证监会的计划安排,北京证券交易所将“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坚持北交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场结构,并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北京证券交易所仍是新三板的一部分,与创新层、基础层一起组成“升级版”新三板。
精选层被北交所取代,新三板从一所“小学”,变成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了。而且,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定位互补,且三足鼎立,使得沪深交易所与新三板之间更加互联互通。整个资本市场上,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链条也更加纵深和完整。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和能力被进一步激活,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服务中小企业的水更大、也更活了。
如上图所示,按规定,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全部来自于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而在北交所挂牌满一年的公司,还可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向科创板和创业板申请转板(目前属试点期间,以后也许会扩展到转板主板)。
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既可以接受挂牌在基础层、创新层企业的上市申报,也可以接受非三板挂牌企业的直接申报,还可以接受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转板申请。
退市方面,沪深两个交易所退市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直接退回到新三板的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交易。不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的公司,退市时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退回到基础层或者创新层。
北交所以中小企业为特色,将直接和间接拉动广大中小企业更早进入资本市场。同时,更好的流动性使得成长优质的企业也将打开它们的估值空间。这些都将激发合格投资者更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融资,分享中小企业发展成果。
02新三板上的企业是不是实力不佳?
从上面资本市场四个层次可以看出,北交所乃至整个新三板虽然与沪深交易所差异互补,但从整体来看,主要是按照发展阶段或利润、行业对面向的公司做了划分。
今年7月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高层指出,企业家精神就像鱼一样,水温合适,鱼就会游过来。我们的政府部门必须明白,我们不仅需要大鱼,也需要小鱼,不能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大鱼身上。我们的大企业也必须明白,让小草成茵,建立多元的生态,大树才能长得更加挺拔,大公司必须为小企业留出市场缝隙,才会有健康的商业生态。如今,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正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因此,可以看到,新三板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的市场,这决定了它最大的功能是融资和助推企业成长规范功能。在新三板这个实验田上,众多体量还不符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有机会得到融资。
而脱胎于新三板的北交所,它的作用,不是在沪深交易所的下面一层退而求其次,而是把有潜力的优质小幼苗在更早阶段就筛选出来,帮助他们更早地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助其更好地成长为小巨人。
北交所、新三板助力的是什么样的优质树苗?从行业来看,北交所的成立,尤其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显然是又一重大利好消息。
从通过奖补资金直接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补链强链”,到创业板、科创板、港交所等鼓励科技创新的创新举措,再到设立北交所,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正迎来里程碑式的发展机遇。
“专精特新”,专,即专业化;精,即精细化;特,即特色化;新,即创新能力强。十四五规划、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等高层文件和会议均提及“专精特新”,且将其与“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等与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
所以,“专精特新”通常指的是“卡脖子”关键环节,具有独特竞争力、产品壁垒高。这些企业一旦成长壮大,所谓“专精特新小巨人”,往往在细分市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随着国家加大对创新的鼓励支持,国内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部分领域国内逐步冒出了具备全球竞争力强的企业。
根据目前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来看,三批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已超过4000多家。其中,新三板挂牌的有368家,在基础层有222家,创新层有134家,12家来自于精选层。
从行业分布来看,以精选层为例,“专精特新”的行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医药生物、化工新材料四大行业;市值上形成了10-20亿市值集群占精选层总数的 67.28%。
可见,不同的发展阶段、涵盖广阔的行业领域,“专精特新”的市场太大了。
以碳中和方向为例,未来40年,在碳中和的实现的过程中,必将围绕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中和技术出现一批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在碳中和技术及装备制造领域,这个百万亿的市场必将诞生成百上千家企业登陆北交所。
北交所及整个新三板着力于中小企业,投早、投小、投科技,与沪深交易所互补互通,引导了早期资本的形成,并将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新的退出平台和标的池。北交所设立利好“专精特新”,股权投资迎来史诗级时代。
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正因为所服务的企业大多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弱,甚至盈利模式和前景也并不明晰。这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高成长性、高风险的市场。所以,需要成熟的投资管理人,要有专业的眼光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