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会员登录
尊敬的客户,您好!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首页
高净值人士线上商学院
唐宁会客厅
谈资论市
有资有未
传承时刻
财经纵横
瑞承动态
美好生活
会员权益
小黑卡专区
传承学院
公益金融
PLUS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精英团队
荣誉资质
合作伙伴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瑞承服务协议》
《瑞承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我已阅读并接受
《瑞承服务协议》
《瑞承隐私政策》
世界上有共同富裕的现成样本吗?中国距离共同富裕有多远?
1631512576000
共同富裕,最近很热。
虽然提起共同富裕,有些人第一反应就是平均主义,劫富济贫,但这无疑极端狭隘。
事实上,即便孔子、马克思,对这个词都只能想象。至于其实现的过程、要经历几个阶段……这些最难的问题都留给了后人自己摸索。
就在中国热议共同富裕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为一件可怕的事情发愁,并把它列在未来三十年最重大威胁的首位,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加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和世界是心有戚戚的。
那么,当今世界上究竟哪些国家更接近“共同富裕”?它们的状况是怎样的?它们达成这一步路径有哪一些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公认的指标来说道说道。
谁是共同富裕的领跑者?
首先得是富国,高收入国家入门门槛人均1.2万美元肯定是不够的,最起码得人均2万美元起步。其次,就是得相对平均。
这么划个圈,传说中的北欧国家似乎最符合认知。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际上有现成的指标。首当其冲的就是:
收入和财富。
“收入”,是定期获得的现金流,比如薪水、炒股、租金等等。“财富”则说的是存款、土地、房子商铺、黄金珠宝等等。前者是增量,后者是存量。
假如一个人身家1000万,但每月工资只有1000元,那你觉得他究竟有没有实现富裕呢?
所以,国际上对“共同富裕”评判,通常也要将财富和收入分开来看。
收入
下图展示了全球“收入”分配情况,计算方法是收入前10%的人,也就是一国(地区)最有钱的人占该地区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颜色越浅,代表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越均衡。
图源:WID.
可以看到,
欧洲做得最好,最富的
前10%的人,收入仅占全社会总收入的35.8%。
其次,是俄罗斯+乌克兰(46.7%),北美两国(45.7%)、大洋洲国家(37.6%)。
亚洲居中,前10%的人收入占该地区的49.4%。
至于收入分配最差的,不出意外就是拉美、非洲、中东国家了,比率均在50%以上。
这是金字塔最顶层的情况,还有底层的状况。
这方面的数据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地方。下图展示了后50%的人,其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率。
颜色越深代表穷人挣得越多。
图源:WID.
在穷人收入上,欧洲还是保持了一致性,底层50%的人挣了全社会总收入的20%以上。在北美,加拿大的穷人比美国的穷人过得好。亚、非、拉内部具体到国家就显得参差不齐了。
中国(14.4%)在亚洲表现尚可,但和日本(16.8%)、印尼(16.4%)、孟加拉(17.1%)还有差距。
财富
不过,当我们用财富均衡来观察的时候,世界版图就大变样了。
海外掘金根据瑞信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做了一个图:世界各国/地区的财富基尼系数。
颜色越浅,意味着财富分配越均匀。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收入/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最常用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从0到1,0代表绝对平等(所有人的财富水平都一样),1代表绝对不平等(一个人占有所有财富)。
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设置的标准来看,收入的基尼系数以0.4为“警戒线”:
超过0.4表示贫富两极分化程度较高,容易引起
阶层
对立、社会动荡。
而财富的基尼系数则显示出了一个更加不平等的图景。北京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财富基尼系数都集中在0.6到0.8的区间内,0.7左右的国家最多。
世界范围内,财富差距比收入差距往往更加严重。通俗来说就是这句话: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全球财富分配最均衡的是东欧国家斯洛伐克(基尼系数0.498),最差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荷兰(0.902)。中国的财富基尼系数为0.702。
那么,问题就来了——
斯洛伐克是否最接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
荷兰人是否会感到不幸福?
中国要降低贫富差距,关键在哪里?
要实现共同富裕,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第二次分配,即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
其中有两个国家值得一提,一个是收入分配和财富差距严重分化的荷兰,另一个是曾经无比接近共同富裕,如今依旧能够靠着社会保障来平抑贫富差距的日本。
荷兰
荷兰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在分配不平等这件事上更是奇葩。
荷兰是世界上财富积累最不平等的国家,但其收入差距却很小。
荷兰的财富基尼系数为0.902,世界第一。意思是前10%的人掌握了超过60%的财富。而它的收入基尼系数却只有0.266,与之相比,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达0.46。
荷兰在收入平等问题上做得相当好,像美国拜登鼓吹的高税收和高财政支出政策,荷兰都玩了几十年了。
比如,2021年,荷兰的个人最高所得税率达49.5%,高税率最终变成了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高额退休金和产假津贴、全民医疗体系、免费的公共教育和全面的劳动保护法等,最终有效地缩小了贫富分化。
如果只说社会福利,德国甚至比荷兰做得还要好。
德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完善的福利制度。
我简单列举一下德国给国民发的补助:
出生补助、奶粉补助、儿童补贴金、育婴补助、教育费用全免(直到大学)、工作187天休息178天,企业欠薪政府先还,优厚的社会保障……
光名目就可以列满一整张A4纸,而且绝非意思意思而已。从摇篮到坟墓,如果你不想工作,真得可以天天躺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荷兰的税收和福利政策都如此领先,为什么财富积累的差距却如此巨大呢?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
16世纪末,荷兰开始征服海洋,标志着全球殖民的开始。东印度公司面向亚洲,贩卖香料、丝绸、象牙和奴隶,西印度公司主要活跃在大西洋,运输黄金、糖和奴隶。庞大的商品贸易让荷兰成为了近代第一个世界殖民帝国,当然也使得许多商人积累了天文数字的财富,成为了富豪。
而到了20世纪末,股票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财富积累的不平等。拉长时间看,尽管也出现过暂时的危机和价格下跌,但是荷兰的股市从1982年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况且,荷兰对富人也是保护有加。荷兰开征遗产税,但是累计税率只有3%到17%,非常低。荷兰富人们能够用于保护财富的工具和方式,相比其他国家也丰富和灵活很多。
荷兰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两条:
第一,收入平等不意味着财富积累也平等;
第二,保护富人的合法财富,更有助于所有人。
所以,你并不能认为荷兰人不幸福,在良好的社会第二次分配调节下,荷兰的许多生活指标都是世界前列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它同时也对富人很友好,历史问题需要更为长期的政策来解决。
日本
日本,早在50年前就接近了共同富裕。那个时候的日本人收入高且平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很小,人人都称自己是“中产阶级”……即所谓的
“1亿总中流”。
虽然随着经济泡沫破碎,辉煌的70年代成为了过去,但在解决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第二次分配,即税收和社会福利方面,日本依旧做得不错。
自1970年代之后,日本的收入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但是经过第二次分配调整后的基尼系数,却从2000年后就基本稳定,最近几年还有所下降。
首先是
税收
,日本采用累计税制,最高税率为45%;在日本只有4%的人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但也就是这4%的富裕阶层,他们缴纳的所得税,占了日本所得税的一半。
其次,日本在
社会福利保障
方面的投入,也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假设一位从出生开始,直到84岁去世(日本人平均寿命)都一直生活在日本,且保险交齐的女性,光是医疗、育儿、住房和养老这4项,她就能从日本政府手里拿到3558万日元(约207万人民币)。
在日本贷款买房时可以拿到一笔“购房补助金”,在日本生一个孩子可以拿到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甚至可以说,日本生孩子越多,补助就越多。
日本的社保包含三部分,有雇佣劳灾保险和健康保险(非公共养老保险)和年金保险。
甚至还有高额疗养制度,如果一个人一个月的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超过了8万日元(约4800人民币),那么超出的部分全部由政府承担。
从北欧到东亚,花在社会福利上的巨大财政支出都成为了共同富裕的一道保险。
日本经验总结起来也是两条:
第一,共同富裕,前提是“富裕”,注重公平的时候也要把蛋糕继续做大;
第二,提高社会保障不可能直接解决贫富差距,但能很好地稳定社会公平程度。
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方法,还是要提高“二次分配”的水平——完善税收、福利制度。
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必然不会是通过调节一次分配。
一次分配指的是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即通过劳动创造的收入,靠市场机制决定。
市场机制就是多劳多得,且劳动生产率高的,报酬更高,这是不会变的。在一国内,一些行业比另一些行业效率更高,创造的价值更多,收入自然就更高。在国际间,先发国家比后发国家的总体生产率更高,收入自然也更高。
如果强行将各行业、各职位的收入拉平,只会降低经济活力、扼杀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效率。这是不可持续的。
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次分配”所代表的慈善事业,并非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它顶多算是一种补充。
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经典自由主义:如果经济活动不受干预,那么“经济人”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促进公共利益。
当代西方国家的玩法,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精神的延续:企业的第一要义还是逐利,政府通过向企业征税、向个人征税,为社会返还福利,维持整体的幸福感。
西方企业也回馈社会:一方面是靠给员工及其家庭提供福利保障,另一方面还是靠纳税。在近几年欧美多国对“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讨论中,政府盯上的,还是科技企业未交的税。
即使是美国的那些“圣母心”很强的企业,直接捐赠的钱也没那么多。美国施惠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全社会的慈善捐赠总量为4277.1亿美元;企业直接捐赠只占其中的5%。捐赠的大头(68%)来自个人。
图片来源:《捐赠美国2019:慈善年度报告》(Giving USA 2019)
如今,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学习西方搞“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好的方向,也是企业真正成熟的标志。
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是雷军、张一鸣、黄峥、陈东升等7位知名企业家向慈善事业捐赠的金额,就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0亿美元,比2020年全年全国的捐赠总额还要高出20%。
今年注定是富豪捐赠大年。
但企业捐钱也有个限度,尤其是规模没那么大的私人企业,本来就压力很大、生存困难。
中国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国企规模非常庞大、营收惊人。
我们认为,作为“人民的企业”的广大国企,或能成为中国在“第三次分配”上超越西方国家的秘密武器。
希望国企们能为国为民挺身而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共同富裕早日到来。
文章来源:海外掘金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05.13财经早报|中美联合声明释放积极信号;高盛大幅推迟美联储降息时间预期;避谈关税,苹果或将上调新iPhone价格
05.12财经早报|国常会: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额度5000亿元;中美在日内瓦结束首日贸易磋商
05.09财经早报|王文涛部长刊文: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英美就关税贸易协议条款达成一致;特朗普称美乌达成稀土协议
文章推荐
05.14财经早报|中方对美加征关税税率调整为10%;沙特给特朗普送6000亿美元“礼包”;五部门约谈外卖平台企业
05.13财经早报|中美联合声明释放积极信号;高盛大幅推迟美联储降息时间预期;避谈关税,苹果或将上调新iPhone价格
05.12财经早报|国常会: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额度5000亿元;中美在日内瓦结束首日贸易磋商
京ICP备2021029146号-1
Copyright © 2023 Heritvest. All Rights Reserved. 瑞承家族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