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在习大大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对财富人士有何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先来说说“共同富裕”这个目标。
以前我们听到“共同富裕”这四个字时,基本上都是在政治课和新闻中。当时听起来很振奋,但往往又感觉好宏观、好遥远。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太遥远,所以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谋求发展、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随着第一个百年到来,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步入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就有了推进的基础。所以,对比以往的那种追求增长速度、强调效率优先,发展逻辑已经逐步提升到更注重安全、强调公平了。
那如何分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呢?
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提到的,让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然是都富裕,那就意味着资源不能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更不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所以最近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也都体现了这点。比如互联网的反垄断、学区房的治理、校外教培机构的整顿、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等。
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还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背后就涉及到一个再分配的问题。国家想要建立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配套制度。
具体来看,
三次分配分别指的什么呢?
初次分配,主要是依赖市场的手,也就是多劳多得。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再分配,则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手,通过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比如在完善配套的税收制度方面,延续个税的改革思路,对于工薪群体继续给予扣除项目,降低实际税负。而对于之前未被纳入交税范围的大量财产性收入征税,调节高收入人群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完善和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堵塞漏洞。最终可以实现税收、社保、法治一体化的基础制度。
第三次分配,是指公益捐赠、志愿行动这一类慈善行为,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毕竟大家一定要树立这个意识,就是我们之所以能富裕,部分是因为个人能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国家给予了我们先富的机会。所以我们也要勇于承担富裕之后的社会责任。当然,国家也可以从税务方面给予捐赠抵税等优惠政策,进行积极正面引导。
那对于富裕人群来说,大趋势的背后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呢?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过去。在过往财富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高风险行为?随着监管政策对富裕人群的关注,特别是大数据精准监管时代,高风险行为必然会带来合规成本的高代价。
对于过往,我们要做好政策追溯的准备,明确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建议,提前做好资产隔离和规划,避免因为个人原因牵连到家庭。另外,从财富传承来看,作为父母也尽量梳理清楚不同资产在传承上的差异,减少在传承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且降低传承中资产缩水的可能性。
总得来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我的努力和奋斗,但更多的还是在第一个百年中抓住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机,享受了政策红利。时逢第二个百年,看清机遇、趋势,提前准备好,至关重要。毕竟,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
文章来源:友邦传世精英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