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农办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的汇报。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分配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前来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本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目标。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504美元,连续第2年突破1万美元,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消灭了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总体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同步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总体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同时,也会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国内和国际新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指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叠加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继续严重依赖外部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过去一段时间的事实表明,过度依赖外部循环,产业链的韧性难以保证,甚至威胁到经济安全。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将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供给全球的生产模式也与环境发展目标冲突。
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中内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为载体,以国内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环境的畅通、新动能的不断提升为内生运行动力。国内大循环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其中分配与共同富裕密切相关,而分配又直接影响消费,消费又直接关联生产,因此解决好分配问题将会有助于状大中产阶级,更有利于促进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
消费是绝大多数经济活动的落脚点,也是生产活动的助推剂,更是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时,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越来越小,因为其基本需求已经被满足了,所以收入更多的会被储蓄起来,即使高收入群体消费,其消费结构也与低收入群体差别很大,或者其更倾向于消费国外的产品。相反,收入水平较低的人消费倾向则较高,因为其有很多消费需求尚未被满足,会把多数收入都用于消费。所以,理论上看为了使社会的消费水平最大化,应该使社会的分配更加均衡,也就是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随着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进而推动供给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有了坚实的需求基础,而不仅仅是从供给侧着眼来推动改革。
当然,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也不是绝对均等,而是让人们之间的收入、财富分配差距不会过大,这样既有助于维持适当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既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会提高社会消费需求,有助于扩大内需,从而打通国内大循环的消费环节,进而对生产环节形成正向反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和需求相得益彰的效果,最终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看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