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以前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塔拉,和家人住在远离他人的大山里,日复一日地在垃圾场里拆卸垃圾。
却自学考入大学,又获得去剑桥参加项目的机会,在剑桥学习的时间里,写了一篇论文,被教授评为他在剑桥教书的30多年里,读过的最好的论文之一。
此后塔拉获奖学金去哈佛访学,拿到了剑桥博士学位,写了一本自传《Educated(中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市第一周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比尔·盖茨也把它列为年度荐书的第一名!
听到这样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成长经历,你会不会跟我一样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能让塔拉如此惊艳地反转自己的人生?
于是,我把书买了回来,今天这篇算是带大家看看这本书,也写点读后感吧!
塔拉有7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孩子。一家人住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一座大山里,山谷宁静,谷里的风吹拂着漫山遍野的小麦,仿佛与世隔绝。他们就在这山间的四季轮回,昼夜轮回间,周而复始的生活。
父亲是个虔诚甚至极端的摩门教徒,他阻止孩子去上学,不让家人去医院,甚至家里的7个小孩,有4个没有出生证明,因为父亲不让母亲去医院生产,他认为学校、医院所有政府机构都是异教徒的阴谋。
塔拉的童年一直在配合父亲,为末日降临做准备,夏天把桃子做成罐头储备,冬天更换应急补给;父亲带回家十几只军用步枪,甚至买了一台用废弹壳制造子弹的机器;并且在山上挖了个巨大的地窖用来储存汽油。
父亲说末日终将来临,在大逃亡中有了这些,他们家会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父亲永远生活在对时间的恐惧中,他感觉时间就在他身后紧追不舍,必须要赶在世界末日之前,准备好一切。
甚至在垃圾场切割金属废料的时候,他只考虑如何最快,并不顾及孩子们的安全,所以塔拉和兄姐们身体上割破、压烂、断裂、烧伤都是常有的事。
塔拉好几次看到有人在垃圾场干活时切断了手指。而对于这一切,她的父亲只会说“放心,上帝和天使是不会让你受到伤害的”。
塔拉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爸爸的故事中形成的,政府、医院、警察通通都是异教徒的阴谋,塔拉一家是被上帝选中的,女人穿不过膝的短裙都是不端正的行为。
而多年以后,在大学的教室里,当听着教授讲到“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抑郁、狂躁、偏执、夸大妄想、被害妄想”时,塔拉才意识到这就是她父亲,父亲患有严重的躁郁症,而母亲、哥哥、姐姐、她,才是真正付出代价的人。
塔拉的母亲学习当一名助产士,这是父亲的主意,因为这是他们一家人自力更生所需要的。这样母亲就可以照顾家人的健康,以后也能帮孙子孙女接生。
一开始母亲还希望接受正统训练,后来逐渐也相信了父亲的话,坚信自己就是上帝在人间的手,不会有死亡,除非那是上帝的意思。
尤其是在那次父亲被大火烧伤之后,中途几度停止呼吸,却依然不肯去医院,只接受母亲精油治疗,最后却奇迹般没有死亡。
塔拉有一个哥哥肖恩,有着极端的暴力倾向,而且似乎精神分裂。他把塔拉的头塞进马桶里,或者扯着她的头发在地上拖行,无休无尽地羞辱她,而过后又去她的床前忏悔。
如果有女孩喜欢他,他就一遍遍地玩着“我想吃士力架——你搞错了,我想要的不是士力架,而是银河巧克力···”的把戏,似乎以此来考验女孩对他的忠诚。
我很好奇,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塔拉为什么没有被洗脑成受奴役的小羊羔,而且还成功跳脱出了烂泥坑?
因为她的身边一直不断地传来不同的声音,她的奶奶在计划着偷偷把她带去亚利桑那州上学(虽然塔拉放弃了跟奶奶溜走),父亲几年都让不见的外婆也在告诉塔拉要去读书。
最主要塔拉有一个哥哥泰勒,他性情怪异,是那个和家里格格不入的孩子。泰勒喜静、爱看书、喜欢分类,衣橱里放了整整一架子按照年份标记的火柴盒,里面收集着他过去五年攒下的铅笔屑,打算用来在逃荒时应急引火用。
泰勒在家中是那么违和,他离开了家,去上了学。多年以后,泰勒回家时目睹了肖恩对塔拉的家暴,他告诉塔拉:“是时候离开了,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
尽管父亲反对,塔拉依然开始了自学之路,就这样整个故事进入后面的新篇章:塔拉考入大学,逃离了让她窒息的原生家庭,开始了她的开挂人生。
“到底是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能够让塔拉走出来,而且过上了世俗眼光看来非常成功的人生?
剑桥、哈佛、处女座畅销榜首、时代周刊、比尔盖茨······”
做为一个母亲,我总是忍不住会去想“到底哪些品质和能力对孩子来说更重要”,也总是希望能趁着现在试错成本最小的年纪,让孩子准备好,将来可以独自去面对社会。
也许我们能从塔拉身上找到一些答案。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没有优越的教育,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可拼的、只有疯癫的爹,塔拉明明看起来比任何一个人离成功都要更远啊!
可是塔拉做到了,她靠得是什么呢?下面便是我从书中找出的一些蛛丝马迹,来跟你们分享下。
有个星期天,塔拉需要在教堂会众面前唱赞美诗,她想到了那些从哥哥泰勒的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妙音符,接下来她的歌声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唱出来。祈祷结束后,教堂里的人们都一一走来邀请塔拉去为他们唱歌。
音乐天赋让她从家的围城中打开了一个出口,接下来塔拉有了各种机会开车去翻山越岭的唱歌,这也让塔拉接触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父亲所构建的一切开始悄然坍塌。
她有勇气违背爸爸的意愿去选择上大学,也是因为想当音乐教师。因为需要有个音乐学位,接下来才有了塔拉每日绞尽脑汁地自学代数考大学。
我们不去说那些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的天赋异禀,但是每个孩子一定会有ta所擅长的东西,这些特长可能不那么“讨喜”,也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擅长数学、跳舞、写作,TA也许很拿手观察小昆虫。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去耐心倾听和观察孩子的特长。孩子做TA喜欢的事情,不仅能找到自信,深层地挖掘内驱力,还也许能成为TA去一个更大世界的敲门砖呢!
坚毅
终于来到大学后的生活绝对和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关系,塔拉和新的世界可谓是格格不入,她难以适应,不论是学业,还是生活。
之前攒了几年的钱只够自己支付一个学期的学费,想要继续学业,她必须每门课都拿到优秀,才能获得奖学金。
可是一开始的课程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比如上西方文明课,塔拉根本听不懂,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一直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块大陆。
有一次上美国历史课,塔拉不认识一个关键单词,以至于根本听不懂讲课,便举手问教授“Holocaust(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什么意思?” 全班人都理所应当地把塔拉看成一个怪胎。
在一个学期的奋战后,从门门不及格到门门A,可最后代数还是成了塔拉拿到奖学金的一道威胁。
一次代数不及格以后,她更是每天熬夜学到很晚。因为要支付房租,每天早上四点还要去做保洁,几乎没有了睡觉时间,休息不足又让塔拉得了胃溃疡,胃整夜又烧又痛。
如此日复一日坚持,终于在期末考试那天,塔拉走进考场,在代数试卷上拿了个完美的一百分。
坚毅的品质也是这几年特别被重视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思在她的畅销书《坚毅》中提到:从2005年起,她对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美国一流大学进行跟随、观察和分析,并且跟踪调研了数以千
最后发现:在所有情况下,最为可靠预示成功的指标竟然不是长相、智商和成绩等这些被大家非常看重的,而是坚毅。
尽管从小没去过学校,但是塔拉一家都会学习宗教。没有读物,在空余时间塔拉读了两遍《摩门经》,还会停下来做笔记。还读了新约,甚至会将它们相互参照,写出短文。
之后塔拉又把家里摩门教先知的演讲、书信、日记拿出来读,这些文字极其晦涩难懂,塔拉就这样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这些抽象的文章上。
回首往事时,塔拉也写到:“这就是我的教育,它让我掌握了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的能力,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能力让塔拉在学校里终于找到了一件她能够胜任的事情,那就是钻进浩瀚的书海,去了解那个她未知多年的世界,去了解被父亲曲解的历史,去与那些著作的作者们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这些阅读也让塔拉从一开始的拿个音乐学位的想法,逐渐转变为想要研究历史。
我感觉阅读的重要性都不需要多说了。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毫不夸张地说都浓缩在书里。
我也一直认为爱阅读是我这一生最好的习惯,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
当年毫不犹豫地想要出国闯一闯,也是因为高中时读了那本对我影响很大的《太阳鸟》;我能每周给你们写至少两三篇原创,而且坚持不断四年多,也得益于从书中源源不断地吸收到了知识,形成自己的想法。
写作这方面,在做公号这几年我也深有感触,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的组织起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你们接收,其实是件并不简单的事情。
在孩子写作这方面,我的心得还不够多,等悠悠上了小学以后,接触到更多的写作了,我再来跟你们分享。
其实,让我的疑云最终被打破的,且让塔拉有能力走得那么远的,是她的思想内核——超强的批判性思维。
塔拉本科去剑桥实习期间,她跟教授见面的第一天就给教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教授问塔拉想做什么研究,看什么书时,塔拉的回答是:
“我决心不研究历史,而是研究历史学家。我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
我知道旧的错误认知被纠正是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认知错误便是改变了世界。现在,我需要了解那些伟大的历史看门人是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的。”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是被这个才走进教室两三年的女孩所震惊的,如同教授听完的反应一般。
对于权威史学书籍,塔拉做的不是如海绵一般不断地吸收,她不把书中所写的东西当成绝对的,而认为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话语和修正的结果,她要去认识历史学家,去收集更多信息,了解他们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然后把一切揉碎来,重整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对于历史,父亲可能是错的,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们也可能是错的,从他们争论的灰烬中,塔拉可以构建一个世界,生活在其中。
就在这次会面的一个月后,塔拉提交了那篇被教授评为他在剑桥的30年里读过的最好的论文之一,教授告诉塔拉:
“如果你想申请研究生院,无论选择哪所大学,我都会确保你被录取!你去过哈佛吗?或者你更喜欢剑桥?”
塔拉却陷在无尽的担心里,“我去不了,我付不起学费。”
读到这,我当初的难以置信也就逐渐烟消云散了,不再满脑子疑惑这怎么可能!
一个本该在学校吸收知识的年纪的女孩,却在垃圾场拆废品,怎么可能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进那些世界顶尖的象牙塔里?
一个从小被洗脑世界末日终将到来,一切上帝自有安排的女孩,怎么可能融入得了这个世界,并且还成为了“年度影响人物”?
慢慢地,我也开始赞同书中另一位教授的话,“塔拉就是块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不会被改变,在某些光线下也许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对这个世界的批判性思考让塔拉的思想独立,帮她最终从父亲所构建的“世外桃源”中走出来,同时又让她不流于追求外面世界的认可。塔拉只追求成为她自己,散发着隐藏不住的光芒。
批判性思维如今被认为是项越来越重要的能力,现在社会的信息已经多到爆炸,将来的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难以想象。
如果不会批判性地思考,就无法具有独立的想法,甄别海量的信息。最终只会被埋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被他人的思想牵着走。
我始终觉得育儿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准备好将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那落到实处我们能做什么呢?
就是将我们大人的保护一点一点地撤出,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孩子拥有那些重要而美好的品质和能力来支持TA自己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