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尔滨”与“南方小土豆”的“恋爱故事”火爆全网络。作为2023年最后一个网红城市,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哈尔滨的出圈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1999年便开始运营,如今突然爆火,看似意料之外,但这恰恰是哈尔滨在打造冰雪之都长期铺垫来的硕果,在情理之中。
01
以冰雪出圈,掌握流量密码
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数据测算,截至1月1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尽管游客接待量仍不及广州,但旅游总收入则完胜。
坐拥冰雪大世界这一顶级IP,哈尔滨在这个冬天可谓做足了准备。今年的冰雪大世界是自1999年以来的历届之最,占地81万平方米,而故宫占地才72万平方米。当地更是投资了35亿元,仅仅30天就制作出了这一座精致的“冰城”。
此外,太阳岛、建筑艺术广场、兆麟公园、中央大街等景区、街区推出“淘学企鹅”逛雪博、冬泳表演、“印象索菲亚·冰版画新年”、第50届冰灯艺术游园会、“点亮百年老街”创意灯饰节、千年非遗民俗“打铁花”等多项活动。
同样,作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的六个国际音乐之都,哈尔滨也规划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艺术场馆上演多场文艺演出,推出多场音乐会。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春到万家”系列阅读推广、“冰雪主题”原创非遗作品创作、文化名人手迹等文化展览活动。
这些都做足了联动准备。
而另一端,在线上营销层面,为了迎接游客,哈尔滨文旅各大平台账号纷纷推出游记攻略等短视频助燃旅游宣推。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空乘跳舞迎客、商场内交响乐团奏响迎宾曲、鄂伦春族同胞带着驯鹿出现在哈尔滨街头与游客互动,冻梨、冻柿子等水果被餐厅切好摆盘端给游客等内容,一经发布即登上热搜,哈尔滨瞬间成了“网红城市”。
线上营销加持下,光是冰雪大世界,就在微博热搜头条引发了近10亿的阅读量和上万的讨论,拿捏了东北人和南方小土豆各式各样的故事这样的爆款内容,也让尔滨在抖音热榜上挂了几天,累积了上亿的播放量。
不得不说,12月18日退票风波背后,旅游资源不足、智慧文旅和景区管理脱节的尴尬,让哈尔滨迅速地致歉和全市多次动员转危为机,以反差式的“讨好”赢得民众好感。
不妨看看数据,据携程发布的《2024年元旦跨年游旅游洞察》,目的地为哈尔滨的元旦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631%,预订12月目的地为哈尔滨冰雪酒店订单同比增长17倍,冰雪团队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79倍。
从出发地来看,客源地基本是南方——覆盖了华中地区、长三角地带和珠三角地区。
另外,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元旦期间全国网约车数据显示,自2023年12月中旬起,哈尔滨就迎来了出行高峰,元旦期间哈尔滨打车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涨超280%,其中,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太阳岛景区涨幅分别为470%、475%、720%。
自驾出行是假期的又一大需求。滴滴出行租车订单中,哈尔滨的订单增幅超过100%。悟空租车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东北租车业务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141%。
这些旅游流量,带来的是文旅产业链的利好。从微观来看,根据定焦的采访,“四块冰旅游”的创始人介绍道,
“我们设计的定制路线一般是6天时间,包括酒店、车、司机兼导游,一个人收费大约8000元,一辆车坐4个游客。”于潇洋介绍,一趟下来,除去租车、酒店、油钱、司机兼导游的工资、给游客的礼物,公司大约一趟能赚1.2万元。他们的团最近每个月大约安排三趟,每趟两辆车同行,月收入大约在七八万元,11月、12月以来,公司总利润大约在20万元。
产业上的相关从业人员都迎来了事业之“春”。摄影师、司机、导游一天工资大约在300元-500元,月收入能有1万多元。
这背后,是哈尔滨在“冰雪文化之都”上的谋划。
其实,1953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和1963年第一届冰灯游园会,都在哈尔滨举行。今年还是哈尔滨冰雪文化华诞60周年。哈尔滨也就素有“冰城”之称。
2022年5月,哈尔滨专门出台《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为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和冰雪体育全产业链提出了发展路径。
比如冰雪旅游,规划建设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等旗舰景区;打造冰屋酒店、雪雕酒店、星空客房、冰帐营地等一批网红住宿新地标;引进芬兰雪地桑拿,打造高端精品冰雪温泉度假产品等等。
哈尔滨规划到2025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增强冰雪经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亚奥理事会8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42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上宣布,中国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权。
哈尔滨的冰雪经济,未来仍可期。
02
共和国长子荣光与失落
据文献,哈尔滨在蒙古语中,她是平地;在满语中,她意指渡口、晒网场和天鹅;在女真语中,哈尔滨就是光荣与梦想。
地处三江平原西缘,临松花江与呼兰河、拉林河三水交汇之地,向西沿嫩江进入大兴安岭林区,或者顺江东去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抑或南下溯牡丹江进入长白山区,哈尔滨都算是水陆通达之所,区位优势凸显。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便在今天哈尔滨市东南阿城区建立都城。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哈尔滨这一地名已经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当地的清朝史料之中。
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1862年,松花江北岸佐领报称“他尔浑处江之北岸原有渡船一艘……对面江之南岸哈尔滨亦有渡船一艘”。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赴欧洲访问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沙皇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这份密约的签订为俄罗斯渗透东北开了绿灯,当年九月,清政府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
尽管屈辱,但也开启了哈尔滨的第一次腾飞——借助中东铁路,哈尔滨获得飞速发展。此后的近百年里,随铁路涌入哈尔滨的俄国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国外侨民数以百万计,哈尔滨因而发展为一座洋气十足的国际化都市。
德国犹太裔小提琴家有一本回忆录,《弦裂: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斯特恩回忆录》,在里面描述到,
“起初,哈尔滨只是一个屯据点,但是发展很迅速。俄国的铁路铺到那里,所以那里的房子大都是按照俄罗斯风格建筑的。哈尔滨有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许多中国人从南方蜂拥而至,从山东省来得特别多。他们成了这里的铁路工人,在那里干最沉重的工作。于是出现了一个哈尔滨的中国人居住区,相反,俄国人和欧洲人则聚居在松花江边的市区,两个区很快连在一起成为一座大城市。”
国际人员的聚集,也让哈尔滨在20世纪初,得到了东方巴黎的美称。而另一个有这样美称的城市,是近期因《繁花》再次被瞩目的上海。
到了1946年,苏联红军撤出,哈尔滨经过小规模的战斗后,被东北民主联军攻克,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背靠苏联,既有中东铁路便利的运输条件,又有丰富农牧及矿物资源的哈尔滨,受到中央高度关注。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自苏联访问后归国,途经哈尔滨视察,在了解到黑龙江工业发展现状后,挥笔写下“共和国长子”,同时指示哈尔滨市委要“发展生产”,明确了将哈尔滨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现代工业城市的规划。
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自然受到了关照。
朝鲜战争爆发后,因战争的需要,中央调整东北工业布局,哈尔滨被列为“南厂北迁”的重点建设城市。辽宁的25家重工企业北迁到哈尔滨,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哈尔滨因具备重工业发展基础,再加上毗邻苏联的地理优势,在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建在哈尔滨,被中央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下建设的“三大动力工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让哈尔滨也有了“东北工业城”之称。仅哈尔滨锅炉厂,“一五”期间生产的电站锅炉就占全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的1/3。
1954年8月,新中国政府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也由西面的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哈尔滨市也正式成为黑龙江省省会。
在20世纪50~60年代,哈尔滨成为了中国军工、机械制造和重工业的中心,哈尔滨生产出了坦克、炮弹和我国第一架直升机,这让哈尔滨人引以为傲。
1960年,哈尔滨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第五位,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
1978年以前的哈尔滨,长期占据中国经济前十强榜单。1980年代之前,哈尔滨GDP一度跻身全国10强。
但从90年代起,在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的红利下扶摇直上之时,哈尔滨却陷入困境。
一方面,四面国际环境是休克疗法的俄罗斯、泡沫经济破裂的日本、被制裁的朝鲜以及经济同样不发达的蒙古,唯一有经济活力的还是联系并不紧密的韩国。
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生产力转型动力不足,东北老工业基地集体陷入衰退,哈尔滨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也一路走低。
90年代中期,国家把哈尔滨市列为“八五”时期重点改造的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在国家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政策和专项贷款支持下,加大了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然而,长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哈尔滨大型企业已经无法跟上沿海发达地区的脚步,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缓慢等弊端日益凸显。
简单来说,“计划经济程度越深,走出来就越难。那时的哈尔滨,就是东北困顿时期的缩影。”
2016年以后,GDP增速跑输全国。到了2022年,哈尔滨GDP总量为5490亿元,排在全国第53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垫底,不及郑州、合肥、长沙等普通省会,更与无锡、佛山、东莞等地级市相距甚远。
03
东北振兴20年,哈尔滨的未来在哪里
正如冬日的冰雪一样,城市并没有被时间的风雨所消磨,而是在沉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那么,哈尔滨的未来在哪里?
我们不妨看这么一段表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我们再来看这么一段定位——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地理联系紧密,是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沿边开发开放带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也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再来看这么一组数据。
2023年,中俄贸易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以来,东北三省外贸增速集体跑赢全国,1月到11月,黑龙江以41.9%的出口增速,位居全国最前列;而省会哈尔滨出口增速更是高达67.3%,对俄贸易正是最大主力所在。
不得不说,国际变局之下,区位和战略优势正在向哈尔滨倾斜,或称为最大的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也是“振兴东北”战略实施20周年的日子。哈尔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增长步伐加快,GDP从2004年的1680.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490.1亿元。
贯彻落实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新时代新征途中的哈尔滨,加速做强“四大经济”、打造“七大都市”,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业体系建设快速提升、创新转型培育新动能、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中,哈尔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进。
“七大都市”——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
“四大经济”则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作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最佳突破口,实现“换道超车”。
这些都是哈尔滨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所做出的新努力。
以打造“先进制造之都”为例,哈尔滨不断培养新经济产业,加力发展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效能,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1+2+3+N”现代工业体系。2023年,哈市重点推进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0个,总投资达到1270亿元。
再说“创新引领之都”。哈尔滨加快建设了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资料显示,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1户、总量达到2302户;新增市级备案孵化载体21家、中外联合创新中心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1%,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企业发展来看,哈尔滨截至2021年,拥有了29家A股上市企业,总市值2563.74亿元。
其中,19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6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3家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1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作为哈尔滨首家A股上市公司,哈医药由原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所属的 31 家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主营医药原料药及制剂、名牌中成药及中药粉针剂、保健品、生物制药和医药商业等。
2019年,新光光电(688011)登陆科创板,成为哈尔滨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据数据统计,上市公司最多的行业为生物医药行业,共有4家公司;其次是金融、航天军工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各有3家上市公司。此外,在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农林牧渔等行业均有2家上市公司。
在29家公司中,有15家公司属于各个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占比51.72%。比如,哈空调(600202)是国内空冷换热行业龙头企业,曾为中国空冷换热行业填补了50余项空白,主要产品包括石化空冷器、电站空冷器和空调暖通设备等,产品设计及制造水平全球领先。
到了2023年,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敲钟上市,成长为黑龙江全省生物经济领域第一个“独角兽”企业,也引起市场关注。
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药企,到登陆A股的皮肤护理行业名企。敷尔佳的成功背后,正是哈尔滨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所做的努力。
而这,也恰恰响应了,2023年,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所强调的,“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哈尔滨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097户,占全省的26.3%;1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小巨人”,128家中小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分别占全省的14.8%和24.5%;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创新机构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1.7%。
在科研学术层面,哈尔滨市也在不断加码,启动了环哈工大、环哈工程、环黑科大、环哈兽研四个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建设。优选培育具有校所学科特色的重点建设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168亿元。加速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创”生态环境,全力打造东北最具活力的创新增长极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在招商引资层面,哈尔滨也下大力气。根据投中网信息,2023年11月,哈尔滨政府就表示,要在冰雪季期间,召开45场招商活动。涉及科技、工业、农业、冰雪旅游、城市更新等5个方面,涉及250多个合作项目,并且要远赴深圳、上海、港澳、丹麦、新马泰等地招投项目。
如今,哈尔滨,以期通过科学设计城市架构和布局,要将这座百年城市定位确定为国家向北开放枢纽城市、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国际冰雪音乐文化名城。
哈尔滨人民正在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城市的新篇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让我们看到哈尔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走向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向。
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之下,这座冰雪之城、音乐之都、东方巴黎的未来,值得期待。
瑞承作为专为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群体提供服务的品牌,致力于围绕企业家客户群体的“企、传、投”需求提供综合咨询服务解决方案。
长期深耕企业家“企、传、投”服务,通过多年资产配置能力、科技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持续建设,为客户在资产配置、家族传承、企业发展与提升、品质生活、公益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期陪伴企业家客户的企业、个人和家庭成长,奔赴更加美好的事业与生活。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您的专属顾问
定制您的“企、传、投”服务
END
参考信息来源:
1 《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出现了!哈尔滨背后,真的有高人》
2 《哈尔滨火爆背后,谁能成为“城市名片”?》
3 《东北第一城,要易主了?》
4 《祝贺,哈尔滨!》
5 《我,想去哈尔滨》
6 《流量下的哈尔滨:探店、暴富和人性的生意》
7 《是谁命名了“哈尔滨”?》
8 《LP周报丨连开45场招商会,哈尔滨杀疯了》
9 《时代 | 哈尔滨往事:曾是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等各类欧洲流亡者的第二家园》
10《A股资本地图哈尔滨篇:29家公司上市,市值逾两千亿,超五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11《关于东北的地理冷知识,有哪些是你还没解锁的?》
12《这个冬季最火的城市,非它莫属!》
13《“待爆”哈尔滨,这次能火吗?》
14《哈尔滨:“共和国长子”的冰与火|城市商业系列》
15《GDP增速垫底,哈尔滨如何留住“泼天富贵”?》
16《元旦假期哈尔滨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
17《哈尔滨市加速打造“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18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19《哈尔滨加速做强“四大经济”打造“七大都市” 书写新时代东北振兴崭新答卷》
20《科创兴城聚动能——哈尔滨市聚焦打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21《哈尔滨新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