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二十年前中国最大县城,如何变“赌”性十足?

 

之前,在《小县城装下近60家上市公司,县域经济崛起》发布后,有读者提到,合肥也很厉害,它曾被嘲是中国最大县城,手握一把烂牌,但却打出了王炸。


近期,因为独角兽和IPO的消息,合肥又频频刷屏。


确实,这是一座二十年前起点最低的城市,不仅是在如今GDP万亿城市的城市里比,就是在GDP超5000亿的城市里,也是起点最低的。20年前,合肥经济总量排在全国80名开外。


但2020年,合肥GDP破万亿,同时第一次跻身中国内地经济前20强。和它起点差不多的、同样是省会城市的太原、兰州,如今GDP只有它的三四成。


“恐怖”的合肥是怎样炼成的?合肥被称为—最敢“赌”的城市,这个“赌”,是可以学习和效仿的吗?


01

“赌”城合肥的由来


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方面均不占优,一个20年前还寂寂无名的中部省会,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科技之都,有望变身为全国新兴产业链最为齐全的城市。合肥能逆袭成功,背后的原因被归结为一个“赌”字。


2008年,京东方计划在国内再投资一条六代生产线,但面对连续亏损已然拿不出建设资金,寄希望于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


彼时,京东方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掌握液晶面板核心工艺和产品技术的企业。京东方寻求政府合作的消息一出,不少城市争相而来。


对京东方动了心思的城市里就包括合肥。但当时的合肥,实力并不起眼。


当时的合肥,连条像样的铁路都没有,一年财政收入只有三百多亿,而京东方这个项目就得投资175亿。


另外,当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背景下,谁家都担忧什么时候就没有余粮了。


而且,当时的京东方年年亏损,论实力论财力都比不过日韩的液晶面板巨头。


但合肥决心要投。原因是,认为液晶六代线项目的实施,将能推动合肥市家电产业和经济的整体扩张。


于是,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京东方。为了这笔投资,合肥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事实证明,合肥赌对了。


不仅在这个项目上最终赚取百亿。而且,还带动对屏幕驱动芯片的需求,这同家电芯片的需求一起,共同刺激催生合肥芯片产业的发展。


因为京东方这个项目,合肥一战成名,成为了大众口中的“赌城”。


02

我不是“赌城”


说到合肥的“赌”,或者“赌运佳”,合肥自己可能是不大承认的。


所谓的赌,自然是指合肥“胆大”、敢于“接盘”。从1999年投资科大讯飞帮其渡过难关,到2008年,出手引进当时亏损超10亿元的京东方……合肥接手投资的项目,几乎都是“走投无路”的困境企业,但合肥敢于接纳,并敢于出手下大注。原本深陷困境、举步维艰的企业,在合肥投资的催化下实现了崛起。


这不是完全可以用“赌”的魄力和运气好来总结的。


对于合肥所布局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来说,都是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的产业,但能投成功的核心也不只是花大钱。


曾有媒体报道中,一位合肥产投的负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京东方、长鑫……很多人都知道合肥成功投资了不少项目,但是没有多少人了解合肥认真地拒绝了多少项目。”


这句话是有可信度的,就如许多投资机构一样,大家听到的多是成功案例,但这样的成功背后,往往是日复一日的严格筛选,说百里挑一、万里挑一都不为过。


合肥“投什么赚什么”,被称为“最牛风投”的背后,其实是善抓机遇的意识以及在产业布局、价值发现和金融创新上的睿智能力。这样的能力,至少有这两点支撑:


第一, 专业的方向把握。


投资的关键是“选准赛道,投中企业”。合肥投资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


进而锚定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未来产业,以及那些可能对产业产生影响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在每一个对应的产业领域几乎都找到了优势企业或精英公司,并在这些关键技术或产品在爆发拐点之上时,果断地深入进去。


据介绍,合肥从最早布局家电,再到屏幕到芯片,再到新能源车,在投资上都要咨询行业专家,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尽调,召开论证会,以此验证每一项投资的合理性。有了专业眼光、专业研判,才可能有大胆出手的魄力和底气,进而在新兴产业上下一盘盘大棋。


第二,专业化支撑下对科技投资的战略定力。


以京东方这个项目为例。2008年合肥投资京东方之后,在很长时间里,并未带来显著的回报。


包括在2012年,京东方的两家定向增发股东——合肥鑫城和合肥蓝科解除限售时,这笔投资仍然是浮亏的,媒体报道形容合肥 “深陷泥沼”。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笔投资结果很好,合肥大赚特赚。可如果换了你,在面对这样一个投资项目时,在当时的情境下,不知会作何选择?


归根结底,投资拼的是手艺,而不是手气。成功的投资、甚至是冒险“下注”,都不是靠盲目豪赌和撞大运,而是靠对相关领域的全球技术、行业趋势和企业经营做出清晰判断,不仅把握细分行业投资的切入点和时间点,又做到投后赋能和风控并行,依托专业性和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把控住科技企业的复杂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助力企业和投资生态的成长。


持续赌对,是“专业性”的胜利。


这个专业性建立在对产业规律、企业发展的深度理解之上,以及持续的资源和心血注入。这些必要支撑条件,才是合肥“逢赌必赢”的内在逻辑。也是对合肥认知和借鉴的关键。


03

十年,能带来多少价值增长?


过去10多年,合肥及安徽先后押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高新产业。


十年,在股权投资上,大约是一只基金的存续周期。10年能带来什么价值增长?我们来看看合肥的投资成果。


2008年,合肥投资京东方。公开数据显示,到2017年,通过持有京东方股票,合肥已经赚到了百亿元。而且,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额已超1000亿,带动GDP过亿万。


2013年,合肥制定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打造“中国IC之都”,这一提前谋划,甚至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4年)》还要抢先一步。


据投资界统计,合肥2011年投资长鑫/兆易创新,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


而且,在长鑫的影响下,已有超过200家半导体企业在合肥落户。如今合肥已被工信部列为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据统计,2012年合肥集聚企业20余家,产值不足10亿元;2021年,这两个数字已变成超400家、近400亿元,且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


近期,合肥刷屏的消息就与集成电路产业有关——安徽刚刚迎来史上最大IPO,合肥培育的又一家巨头——晶圆代工企业“晶合集成”上市了。


关于晶合集成,基本情况是在这样:合肥制造、安徽省历史上最大IPO、国内第三大晶圆厂、市值400亿。


晶合集成上市,合肥是最大赢家。


再看整个合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合肥日报有三组数据作为参考:


2022年内,合肥平均每天诞生5户国家高企、一年净增约1800户;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户,总数达139户,上升至全国城市第14位。


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对工业增长率已经超过80%。


合肥2020年GDP首破万亿,2022年随即就突破1.2万亿——相比于2000年的325亿,20年时间几乎翻了40倍。所以,合肥不仅仅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城市,甚至可能是全球第一。


这样显著的成绩,归根结底,一方面是来自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领域本身高质量增长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前瞻布局、专业眼光和投资定力带来的。


14年前的合肥还是全国最大的“县城”,过去10多年来,合肥已然蜕变为不容忽视的科技之都,同时崛起成为中国创投江湖一支强悍力量。合力之下,这个区域实现了“逆天改命”。



查看更多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