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看人脸色的时代过去了!又是第一,前方核能

 

看人脸色的时代过去了!


4月26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说起核能,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小学课本里爆炸的蘑菇云、大亚湾核电站等等等,神秘又伟大。《流浪地球2》中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的行星发动机、能打开未来能源大门的“人造太阳”,高大上又炫酷。


核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新能源,就连不缺能源的中东石油土豪阿联酋也在发展核能。并且,核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息息相关。


01

你家的供暖可能是核能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自已的粮端在了自己的碗里。

浙江秦山第二核电站 图源:星球研究所


中国核电发展50年,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国家。从“两弹一艇”到“核能民用”,随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技术的核电站走出国门,先进的核极装备及工程建设也整体出海,是中国继高铁之后,又一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以核燃料元件为例,我们用的目前国际领先的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专用的球形燃料组件,直径只有6厘米的小球,一颗的能量就相当于1.5吨标准煤。它不但安全性更好,发电效率也大大提高。


碳化硅制作的核燃料包壳管,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这个不起眼的包壳管成为世界各大核电巨头都在抢占的技术制高点,现在咱中国也研发出来了!使用这种包壳管,反应堆再热,它都不会被烧坏,从而避免核泄漏的发生。


我们还有自己知识产品的技术。“华龙一号”是在中国30多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0年11月27日0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这个里程碑事件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加速推动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如今,俯瞰我国的大陆海岸线,分布于沿海八个省区的18个核电基地串珠成链,非常壮观。


在用途方面,核能在民用方面的市场也非常大。除传统的核能发电外,核能综合利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和多样。


经过数年探索,目前我国核能供热已实现从试验到示范、再到商用的突破。2022年11月1日,作为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为当地近两万居民提供冬季取暖保障。


针对多元应用场景也在快速推进。可用于区域供暖、工业供热(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此外,在太空航行、深海探测、海岛供能等特殊场景中,核能还具有持续性强、供能形式多样等特殊优势。


例如,目前我国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具备四代核能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已经提前锁定园区蒸汽、海水淡化、供暖、电力、绿氢等多元化综合利用方向。


核能的丰富应用,我们可以来看看央视财经的报道:

核电站能生产钴60,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


像这些电缆,被照一下使用寿命就能延长3到4倍。目前中国的工业辐照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


一位病人被浑身骨痛折磨了四年,却始终找不到原因,依靠“核侦探”,医生准确地找到了他身上的肿瘤细胞。


图像上这个小白点就是癌细胞,它在一个特别隐秘的地方。只需要微小剂量的核素,就能评估和筛查癌细胞。保守估计,国内核医药产值目前已近20亿。


如今我国的核能技术创新正在换挡加速中。



02

全球科技富豪们押注“人造太阳”


核能是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受自然条约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基荷能源。


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以核电为例,据统计,1元核电投资可带动GDP增长1.03元,增加社会总支出3.04元。全社会消费1元核电,可带动GDP20元。


2021年,我国的核电发电量占所有能源发电量的比重仅5%,为全球十大核电国中最低,其余9个国家核电发电量的平均占比为29%,中国核电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碳中和目标下,核电出现战略机遇。内陆建设核电站提速,核电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的重要突破点。


2019年,我国开启新一轮核电机组核准周期。2022年,我国核准的核电机组数量达到 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加上过去3年核准的13台机组,核电重启的信号非常明确。


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我国计划在2025年实现投入运营的核电装机容量70GW,远期的2030年和2035年分别实现投入运营的装机容量100GW和150GW。


我国核电的平均建设周期在5-6年。由此推断,2025年以后又将迎来下一轮投运核电的增长期。


从核电站产业链来看,行业的投资机会有这样的特点:


产业链核心资源和设备大都被国有企业集团垄断,虽然竞争格局优、确定性高,但核电收入占比普遍较低,业绩弹性有限。


中游细分市场部分企业核电收入占比较高,业绩弹性更大。


下游核电站运营确定性高,但业绩弹性有限,且兑现周期较长。


同时,由于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科研创新正蓬勃开展。


2022年,美国科学家在被誉为“人造太阳”的核聚变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使我们离近乎无限清洁能源的潜在来源又近了一步。


核聚变能是核能的一种,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能量来源,一旦能实现可控的核聚变,人类将获得几十亿年取之不尽的能源。


2022年,全球VC资本在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数额比2021年增长超130%。包括比尔盖茨、奥特曼、贝索斯、蒂尔以及贝尼奥夫等科技大咖也正在投资相同或不同的可控核聚变初创公司。

【可控核聚变,一定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以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的核聚变反应。】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可控核聚变研究加速和成本降低,20年前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的测试,现在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


中国也正在大力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且步伐与世界几乎同步。

1950年代,中国开启聚变研究。1980年代,制定了“三步走”的核能发展战略,并建造了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4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有三座成功运行的国产托卡马克装置。其中,中国自主设计的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


根据规划,最终到2050年,中国或将发展聚变电站,探索聚变商用电站的工程、安全、经济性。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机会在哪里?目前,业内对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共同目标几乎达成共识:建立以可控核聚变为能源的商业发电站。可控核聚变创业公司将成为发电站或电网的技术与设备提供商,参与到可控核聚变未来商业发电的生态中。


据媒体披露,仅2022年,全球核聚变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3家,其中有6家公司的融资额超过了2亿美元。


在国内,一批商业资本、风险投资开始涌入了核聚变能源的民营公司。包括钧山的合作伙伴顺为资本、联想之星、九合创投等都已经在这一领域布局。


中国的聚变能发展路线图已初见端倪,中国科技创新实力正不断飞跃与突破。


查看更多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