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巴西总统卢拉一行抵达上海,开始访华。
此前,在《人民币强势周期来了?》中我们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近期频发的四个标志性事件,其中一个就是与巴西的合作:
巴西已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以本币而非美元进行双边贸易交易。
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巴西进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中国也是巴西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巴西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这项协议让中国与拉丁美洲最大经济体的巴西可以直接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和金融交易。
以此类事件为背景,关于“石油人民币”和“美元芯片”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关于芯片美元,有观点认为:
“石油美元”的背后是美国能够提供高价值的武器、技术和金融资产。“芯片美元”,其实更进一步,芯片是这个时代的“石油”,而且是美国拥有重大优势的技术产品。美国加快高技术美元的全球布局和实施,试图构建全球芯片产业链,打造以芯片为核心的高科技贸易支撑的美元金融体系。
而在欧美贸易和美元体系之外的国家,即便持有美元,也不是“芯片美元”,无法或难以购买到包括芯片在内的最先进技术。
芯片是现代信息社会中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一切创新底层的物理承载都是半导体,像人工智能、新能源行业、智能汽车,以及工业4.0、云计算、5G、大数据等这样一些创新的底层都需要芯片来进行支撑。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对全球半导体的依赖度目前仍超过90%,部分领域的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
国际货币博弈之下,半导体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再次被热议。
近期的两个好消息
在全球“缺芯”背景下,其实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处在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中国半导体行业通过政策支持、资本刺激,将大量技术转移到以芯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中。
目前,说到芯片领域中国被卡脖子,大家常常会提到光刻机,这是整个芯片产业当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之一,但这不代表别的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就比如半导体原材料里面的硅片。
在半导体相关领域,一批中国创新企业也正在涌现。
芯片产业链主要包括 6 个部分:
(1)设计软件,芯片设计软件是芯片设计的关键工具,目前主要依靠 EDA软件来完成;
(2)指令集体系,是芯片的底层架构信息,没有高效的指令集,芯片没法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
(3)芯片设计,这是用硬件实现指令集架构功能的关键部分;
(4)原材料和设备,原材料包括硅片,光刻胶,清洗液等等,设备即生产芯片的各种设备,包括光刻机,蚀刻设备等等。
(5)晶圆代工,晶圆代工厂是芯片从图纸到产品的生产车间,它们决定了芯片采用的纳米工艺等性能指标;
(6)封装测试,是芯片进入销售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品质。
近日,钧山生态圈企业、全球最大的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厂商“南芯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
上市首日,南芯科技高开35.03%,截至今日收盘,南芯科技报59.35元/股,涨48.41%,总市值超过250亿元。
南芯科技是国内在电源及电池管理领域实现高端产品国产替代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以2021年出货量计算,其充电管理芯片位列全球第一,升降压充电管理芯片位列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钧山生态圈合作伙伴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CEO许达来称,南芯科技是顺为投资的第一家芯片设计公司。据悉,顺为曾于2018年1月领投南芯科技的A轮融资,并在后续的B轮融资中跟投。
第二个好消息,钧山另一家半导体领域的生态圈企业“奕斯伟材料”已于近日同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而数月前,奕斯伟材料刚完成近4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一举创下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股权融资纪录。
为什么说这两个事在半导体行业有代表性?因为他们做的事很重要。
一切现代电子产品都必需的芯片
南芯科技专注的“电源管理芯片”,也就是功率半导体,无论是从日用家电到手机电脑,还是从通信基站到智能汽车,凡是跟“管电”、“充电”、“带电”的相关的,任何电能转换过程都需要它,没有它,几乎一切现代电子产品都将无法工作。
所以,一枚小小的电源管理芯片,让苹果不得不斥资6亿美元收购英国Dialog才实现了自研、曾让华为高端手机充电器的生产一度陷入困境,而三星Note7的电池事故也与电源管理芯片相关技术的疏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芯片分为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两大类,电源管理芯片则是模拟芯片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
根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统计预测,2026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565亿美元,我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118亿美元增长至235亿美元。
目前,在这巨大的潜在市场背后,欧美日韩厂商占据了当下八成以上的市场。
实际上,电源管理芯片是一个非常需要时间积累的行业,这也是国内企业在该领域迟迟难以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比如美国德州仪器这样的巨头公司,几乎与“半导体”同龄,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早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通过市场规模优势积累资本,才得以不断通过收购拓展自己的产品覆盖范围。
中国是制造大国,更是全球消费电子主要生产地,对PMIC的需求无比庞大,因此催生出一个将近千亿规模的巨大市场。
经过6年多的发展,南芯科技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电源及电池管理芯片供应商,围绕手机、PC和便携式设备等消费电子布局,并已延展至工业储能、汽车电子、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
南芯科技这类企业快速发展说明中国电源芯片厂商正在崛起,加速实现高性能、高可靠电源管理芯片自主可控。
用量最大的半导体材料
而奕斯伟材料专注的硅片其重要性也不用多言。硅片是芯片的起点,是用量最大的半导体材料,90%以上半导体产品使用硅片制造。尤其是12英寸大硅片更是目前芯片材料中需求最大、成本占比最高、国产化率较低的核心材料。截至2020年,这一材料95%仍依赖进口。
奕斯伟材料正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量产12英寸大硅片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在单晶品质、平坦度、纳米形貌等方面已达全球先进水平。创始人王东升也曾开创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新格局,在产业上下游资源有着巨大的优势。旗下全球领先产品已经得到头部客户认可并进入量产。
硅片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摩尔定律能否“突破上限”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技术、人才、资金、客户认证上,大硅片都有很高的行业壁垒。
奕斯伟材料一期项目于2020年7月投产,月产能达30万片,产能规模国内第一。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满产后总产能将达100万片/月,出货量有望跻身世界前六。
SEMI预测,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将有八十多家新晶圆厂或大型晶圆厂扩建项目投产。并且,中国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材料市场,长期来看,半导体装备和材料领域国产替代需求愈发强烈。
我国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高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带动下,叠加全球半导体市场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大背景,其未来几年增长空间较广阔。
外部环境在变,不变的是科技创新这一主流。摩尔定律并未消亡,借力制程、封装、器件、高性能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的芯片产业有望迎来柳暗花明。